来源:昌图县双庙子镇人民政府 时间:2023-04-30
昌图县双庙子镇人民政府文件
双政发〔2023〕8号
双庙子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目录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1.2编制依据
1.3编制原则
1.4适用范围
1.5附则
2 基本情况
2.1 基本情况
2.2人员安全防御任务
2.3具体情况:
2.4需要重点防御单位和保护设施
3 组织体系
3.1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指挥机构
3.2职责和分工
3.3各工作组组成及职责
3.4日常防御工作组织
4 监测预警
4.1实时监测
4.2山洪灾害雨情临界值
4.2.1预警标准
4.2.2预警信息发布类型
4.2.3预警信息发布及处理
5 人员转移
5.1 转移安置
5.2 转移路线
5.3 转移安置纪律
5.4 制定特殊情况应急措施
5.5 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6 抢险救灾
6.1 抢险救灾准备
6.1.1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救灾方案
6.1.2 抢险救灾准备
6.2 抢险、救灾
7 保障措施
7.1汛期检查
7.2宣传教育及演练
7.3纪律
7.3.1防汛纪律
7.3.2紧急转移纪律
7.3.3灾民安置纪律
7.4责任制落实
8附则
8.1预案审批
8.2预案修订
8.3预案执行与发布
8.4建议与结论
9附表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山洪灾害是指山丘区由于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为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明确山洪灾害隐患,建立健全群专结合的防治体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所造成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避免群死群伤时间的发生,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特编制双庙子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依据,是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防灾、救灾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
1.2编制依据
(1)遵循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库大坝安全条例》;
《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
(2)遵循辽宁省出台有关法规、规章和规范性地方文件。如下:
《辽宁省水土保持工作细则》;
《辽宁省防汛防台抗旱条例》;
《辽宁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辽宁省河道管理条例》等。
(3)有关山洪灾害防治方面标准、报告、大纲、技术细则等。如下: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导则》(SL666-2014);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辽宁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辽宁省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等。
(4)有关规程规范、技术标准和管理办法。
1.3编制原则
(1)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2)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抢、救相结合;
(3)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级管理责任制、分部门责任制、技术人员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4)因地制宜,可续编制,确保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双庙子镇山洪灾害防御,共计8个行政村。
1.5附则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执行过程中相关奖励与责任追究按相关规定执行,本预案的修订年限为3年,解释部门为乡人民政府,发布与实施的时间管理按相关要求执行。
2 基本情况 2.1 基本情况
双庙子镇行政区划为8个行政村一个社区。全镇总人口16007人,其中农业人口13191人,非农业人口2816人。耕地面积6481.22公顷。(其中水田21.22,旱田6441.7,经济作物387.5 )。乡镇企业及域外企业6家,固定资产总值5700万元。
双庙子镇汛期安全易受下二台河、双庙子大河、腰河山洪沟威胁,是山洪灾害防治重点区域和节点(详见附表9.1)。房山水库已报废,不存在防汛安全隐患。镇域内有2个自动雨量站、1个简易雨量站(见附表9.2),分别位于房山村部、建国村部、三道林子村部;有1处避灾场所,为双庙子中心小学,(详见附表9.3)。防汛物资除镇政府负责储备外,各村也储备了部分物资(见附表9.4)。
2.2人员安全防御任务
根据实际调查,双庙子镇不存在因防汛安全隐患需要被防御的人员。
2.3具体情况:
1、双庙子村
双庙子村位于双庙子镇的东部,村委会距镇政府1公里,全村总户数514户,总人口1183人。耕地面积326.2公顷。双庙子村地域范围比较分散,双庙子河经过村中部。在村境内河道长约5000米,历史上1994年发生较大洪水,淹没耕地3.4公顷。
据调查,双庙子村不存在防汛安全隐患户。
2、样子村
样子村位于双庙子镇的东北部,村委会距镇政府3.5公里,全村总户数550户,总人口1931人。耕地面积629.6公顷。样子村地域范围比较分散,下二台河经过村北部。在村境内河道长约7700米,历史上1994年发生较大洪水,46户受灾,淹没耕地23.4公顷。
据调查,样子村不存在防汛安全隐患户。
3、建国村
建国村位于双庙子镇的南部,村委会距镇政府4公里,全村总户数575户,总人口1779人。耕地面积453.33公顷。建国村地域范围比较分散,双庙子河经过村中部。在村境内河道长约10000米,历史上1994年发生较大洪水,10户受灾,淹没耕地13.4公顷。
据调查,建国村不存在防汛安全隐患户。
4、北大村
北大村位于双庙子镇的东南部,村委会距镇政府2.5公里,全村总户数428户,总人口978人。耕地面积731.83公顷。北大村地域范围比较集中,有双庙子河流经村东北部和腰河流经村子东边。历史上1994年和2001年发生较大洪水。50户受灾,淹没耕地13.4公顷。
据调查,北大村不存在防汛安全隐患户。
5、房身村
房身村位于双庙子镇的西南部,村委会距镇政府6公里,全村总户数662户,总人口2289人。耕地面积1000公顷。房身村地域范围比较分散,经过双庙子河流经村北部。在村境内河道长约7700米,历史上1994年发生较大洪水,30户受灾,淹没耕地6.7公顷。
据调查,房身村不存在防汛安全隐患户。
6、乔家屯村
乔家屯村位于双庙子镇的西北部,村委会距镇政府5公里,全村总户数628户,总人口2070人。耕地面积1000公顷。乔家屯村地域范围比较分散,双庙子河经过村中部。在村境内河道长约10000米,历史上1994年发生较大洪水,10户受灾,淹没耕地6.7公顷。
据调查,乔家屯村不存在防汛安全隐患户。
7、三道林子村
三道林子村位于双庙子镇的北部,村委会距镇政府2.5公里,全村总户数523户,总人口1671人,耕地面积584公顷。三道林子村地域范围比较分散,双庙子河经过村中部。在村境内河道长约8000米,历史上1994年发生较大洪水,15户受灾,淹没耕地4公顷。
据调查,三道林子村不存在防汛安全隐患户。
8、有利村
有利村位于双庙子镇的北部,村委会跟镇政府5公里,全村总户数534户,总人口1279人。耕地面积840公顷。有利村地域范围比较分散,双庙子河经过村中部。在村境内河道长约10000米,历史上1994年发生较大洪水,2户受灾,淹没耕地2.7公顷。
据调查,有利村不存在防汛安全隐患户。
2.4需要重点防御单位和保护设施
(1)镇域水利防洪工程。
(2)集镇需要防御的企事业单位。
3 组织体系
3.1山洪灾害防御组织指挥机构
镇政府设立山洪灾害防御应急机构,由镇长肖健伟任总指挥,政法委书记蔡佳、副镇长王东、王辉、杨通任副总指挥,政府秘书、水利站长及职员、派出所所长、财政所长、民政助理、交通助理、安监助理、广播站长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见附表9.5。
3.2职责和分工
(1)镇防御山洪灾害指挥部职责
在县级防汛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开展防御工作,具体组织本镇和村组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具体包括:
①贯彻执行有关防御山洪工作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上级防汛指挥部的指示、命令,统一指挥本辖区内的防御山洪工作。
②制定完善并落实本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负责山洪灾害防御避灾躲灾有关的责任落实、队伍组建、预案培训演练、物资准备等各项工作。
③掌握本乡镇山洪险情动态,收集各地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及时上报发布预警信心,并督促各村定期进行水库、塘坝、堤防等险工险段的监测巡查。
④指挥调度、发布命令、签发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并组织上报本乡镇山洪灾害相关信息。
⑤指挥并组织协调各村进行群众安全转移,落实安置灾民及做好恢复生产工作。
(2)总指挥工作职责
负责全镇山洪灾害防御的指挥和协调工作;根据山洪预警汛情的需要,发布人员撤离命令;调集抢险物资器材和全镇总动员;请示县政府和县防指调用抢险队伍及物资支援。
(3)副总指挥工作职责
负责组织防御区域的监测巡查,掌握雨情、水情、灾情、险情动态;落实总指挥发布的防御、抢险等命令;负责灾前灾后各种应急抢险、工程设施修复等工作。
(4)成员工作职责
负责配合总指挥、副总指挥的工作。
3.3各工作组组成及职责
信息监测组:负责双庙子镇内雨量、水位、工程险情等监测,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及时上传下达。村监测预警员应及时获取监测、预警信息,按规定发布预警信号。
信息预警组:负责上传下达、下情上传;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灾情统计与上报;掌握防御、抢险、救灾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情况;信息报道。
人员转移组:汇报当前各村、企事业单位应转移人员数量和转移情况;督促各村、企事业单位做好转移准备和转移工作,做到动员到学校、到企业、到单位,动员到户到人,督促落实各村、企事业单位组织群众按预定的路线转移和转移途中的人员安全;督促落实转移后人员、财产的清点和保护工作。必要时依法组织实施强制转移。
后勤保障组:确保防汛会商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做好机关的会务及伙食、车辆调度、卫生、供电等后勤保障工作;落实好转移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好抢险物资调拨和应急采购;落实应急资金的筹集和拨付。
应急抢险队:在紧急情况下,有序开展抢险救援。责任人:镇长肖健伟。见附表9.6。
3.4日常防御工作组织
汛前,镇政府公布(或明确)各类防汛工作组织和人员。全镇有各村河道巡查员8人,山洪灾害预警员8人。
(1)防汛安全干部联村机制
镇机关联村干部全面负责协助、督促各村落实包括防汛安全在内的各项工作。人员分工见双庙子镇各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组织联络表。
(2)村级预警组织
明确村主任为村级预警责任人,每个行政村落实1-2名村级山洪灾害预警员,负责预警工作。预警员见双庙子镇各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组织联络表附表9.7。
(3)河道巡查组织
建立河道巡查组织,制定河道日常巡查与报告制度,落实报酬,明确职责。在大雨天各河道巡查员重点是巡查责任段河道是否存在泄洪安全隐患,做到及时劝离在行洪区活动的人员,必要时可报告镇政府采取强制撤离措施。河道巡查员及巡查责任河段见附表9.8。
(4)地质灾害监测组织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组织,制定汛期日常巡查与报告制度,落实报酬,明确职责。
(5)防汛值班人员
汛期,实行带班领导与一般干部值班制度,严肃值班纪律,认真做好记录值班,掌握防汛信息,按照预案和制度要求处置防汛信息和防汛事件。
4 监测预警 4.1实时监测
(1)镇、村防汛信息监测内容。一是雨情,观测镇域内雨量站降雨量;二是水情,观测辽河水位站及其他观测河段水位,还有河道和淹没区的水位;三是地质隐患情况;四是工程险情,主要是防洪堤等防洪水利工程情况;五是其它险情信息,如危房、危桥和其它设施安全情况。
(2)镇、村防汛掌握获取信息方式:一是查询与观测,即靠雨量监测点、河道(水库)水位监测点的观测报告和辖区水雨情观测站点、防汛部门、气象部门查询来获取雨情、水情信息;二是巡查排查,即靠库塘巡查、河道巡查、地质巡查和危房排查来获取工程设施的险情信息;三是监听监视,即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来获取预(测)报和实时信息;四是上下级传递,即通过电话、短信、传真来获取上下级的信息。
在汛期,镇政府实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保障上下级信息得以畅通传递。汛情来临时,加强巡查排查是及时掌握工程设施险情隐患的重要措施。因此,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时,镇政府发布通知要求各村做好监测准备和开展巡查、排查,汛期发生时,加强观测查询是第一时间掌握雨水情信息的重要措施。
(3)明确防汛信息报告人。村级山洪灾害预警员、预警责任人、河道巡查员、地质灾害监测员、雨量、水位监测人员以及发现灾害征兆和险情的单位、个人为防汛信息报告人。
4.2山洪灾害雨情临界值 4.2.1预警标准
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镇政府向所辖区域事发地下达预警信息。
4.2.2预警信息发布类型
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分告知性预警、警戒性预警(准备转移)和紧急性预警(立即转移)预警信息。
1)告知性预警(Ⅲ级)雨情临界值
当遇到以下情况之一时,值班人员应及时向政府领导、有关村、辖区重点防汛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告知。
(1)接到县防指或上级部门下传的雨量通(告)知单或短信、电话,本镇认为需要引起关注,做好防御准备,加强值守或巡查、监测,无需采取人员转移或撤离的。
(2)镇级监测到的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或时段降雨量值虽已达到告知性预警标准,目前无灾情报告也无需采取人员转移或撤离,未来雨势和天气不够明朗,但须引起关注,做好防御准备,加强值守或巡查、监测。
表4-1 告知性预警临界雨量参考值
雨量临界值(毫米) |
警报 标志 |
|||
1小时 |
3小时 |
6小时 |
24小时 |
|
36 |
50 |
60 |
80 |
黄色 |
(3)监测到的水位已到告知标准,水位涨势仍然较强,有必要采取告知相关人员准备的。
(4)县气象台发出暴雨短期预报或暴雨黄色预警信号。
告知性预警,可以采用电话、短信、传真等形式。告知性预警要通知到单位负责人,一般还要通知到基层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人员。
2)警戒性预警(准备转移Ⅱ级)雨情临界值确定
当遇到以下情况之一时,值班人员应及时向值班领导请示,并根据值班领导的意见迅速向政府领导、有关村、辖区重点防汛的企事业单位发出预警通知。
(1)接到县防指或上级部门下传的雨情(加急)通知单或电话,建议启动山洪预警人员转移或撤离方案。
(2)镇级监测到的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或时段降雨量值已远超预警标准,雨势仍然较强,有必要采取人员转移或撤离准备。
表4-2 警戒性预警临界雨量参考值
雨量临界值(毫米) |
警报 标志 |
|||
1小时 |
3小时 |
6小时 |
24小时 |
|
44 |
59 |
72 |
94 |
橙色 |
(3)监测到的水位已到警戒标准,水位涨势仍然较强,有必要采取人员转移或撤离准备的。
(4)观测到工程(设施)或地质隐患已较明显的扩大,险情增大趋势较快,有必要采取人员转移或撤离准备的。
(5)县气象台发出暴雨短时预报或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警戒性预警,可以采用先短信,后电话、传真、高音喇叭、铜锣等形式,采用短信、传真的,必须确认收达。警戒性预警要通知到单位负责人、户组长、转移责任人,一般还要通知到其他基层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人员。
3)紧急性预警(立即转移Ⅰ级)雨情临界值确定
当遇到以下情况之一时,值班人员应立即向政府领导报告,同时立即向有关村、辖区重点防汛的企事业单位发出紧急预警通知。
(1)接到县防指或上级部门下传的雨情(加急)通知单或电话,要求紧急启动人员转移或撤离方案的。
(2)镇级监测到的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或时段降雨量值连续超预警标准,雨势仍然较强,有必要迅速采取人员转移或撤离的。
表4-3 紧急性预警临界雨量参考值
雨量临界值(毫米) |
警报 标志 |
|||
1小时 |
3小时 |
6小时 |
24小时 |
|
59 |
79 |
98 |
125 |
红色 |
(3)监测到的水位已到紧急标准,水位涨势仍然非常猛,有必要迅速采取人员转移或撤离准备的。
(4)观测到工程或地质隐患扩大速度较快,险情增大趋势较快,有必要迅速采取人员转移或撤离准备的。
(5)县气象台发出暴雨临近预报或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紧急性预警,可以采用电话、传真、高音喇叭、铜锣等形式,采用传真的,必须确认收达。紧急性预警要通知到单位负责人、户组长、户主、转移责任人,一般还要通知到其他基层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人员。
4.2.3预警信息发布及处理
1、预警信息发布
预警内容主要包括:暴雨洪水预报信息;暴雨洪水监测信息;降雨、洪水位是否达到临界值;水库及山塘水位监测信息;可能发生泥石流或滑坡的监测和预报信息等。
预警信息发布对象为可能受山洪威胁的乡村、居民点、学校、工矿企业、旅游景点等;根据关联监测站、预警等级确定不同的发布对象。
镇、村各级要按照确定的预警指标,及时发布告知性预警、警戒性预警(准备转移)和紧急性预警(立即转移)预警信息。原则上,告知性预警、警戒性预警(准备转移)和紧急性预警(立即转移)预警信心均按以下流程发布。
镇政府接收到预警信息后,预警方式除采用手摇报警器、人工敲锣、鸣哨等传统方法外,还包括电话、传真、短信、无线预警广播、电视等方式通报给村、组。乡政府也可以借用县级的短信发布平台发布预警信息,或者通过手机单发、群发短信至各村、组。
所有村、组均配备一定数量的手摇报警器、铜锣、高音口哨等传统工具预警,重点地区需配置无线预警广播系统。
具体流程:
(1)当接到暴雨天气预报,相关行政责任人应引起重视。当预报或发生的降雨接近或将超过临界雨量值时,应发布暴雨预警信息。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的预警信息及转发水文、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山洪灾害防御预警信号由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发布,可参照乡(镇)→村→组→户的次序进行预警,如遇紧急情况(滑坡、水库山塘溃坝等)村可直接报告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和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并可直接发布预警信号,在最短时间内完成预警工作。
(2)群测群防的预警信息由乡(镇)水利站负责人向乡(镇)、村责任人及时发布。
镇村群测群防的预警流程:群测群防预警信息的获取来自县、村或监测点。由监测人员根据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培训掌握的经验、技术和监测设施监测到的信息,进行预警信息发布。镇水利站除接收县防汛部门发布或下发的预警信息,还接收群测群防监测点、村和塘坝监测点的预警信息。村、组接受上级部门和群测群防监测点、塘坝监测点的预警信息。上游乡镇、村组的预警信息要及时向下游乡镇、村组传递。
图4-1群测群防预警流程图
(3)流域上游乡(镇)水利站及时将重要监测预警信息通知到下游相邻乡(镇),当上游水位急剧上涨,将对下游造成山洪灾害,应立即向下游发布预警信息。
2、预警发布方式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设置预警信号(如语音电话、手机短信等)、报警信号(无线广播、报警器等);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级别预警信号所对应的预警方式。
(1)镇防办通过短信、电话、广播等形式发布预警信息。
(2)村(组)通过电话、铜锣、手摇报警器、口哨、广播等形式发布预警信息。
3、预警实施措施
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在收到预警信息后,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告知性预警实施措施
组织有可能受山洪威胁的群众组成由村干部带队的巡逻小组。降雨开始后,巡逻小组携带报警及通讯工具进行巡逻,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警报后,要高度重视并做好防范。在向群众报警以后,要马上报告所在乡镇的主要领导。
(2)警戒性预警实施措施
通知相关行政村在启动告知性预警的基础上,由包村的乡镇干部参与巡逻,降雨后,每间隔1小时由带队的镇干部向当天镇山洪灾害防御值班的带班领导报告巡逻情况,并严格实行零报告制度,即使未出现问题,也要定时进行联络,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警报后,立即做好疏散撤离准备,随时向事前指定地点撤离。在报警以后,要马上报告县防汛指挥部。镇领导要迅速赶往该地区,指挥抢险救灾。
(3)紧急性预警实施措施
镇主要领导根据事先的分包任务,在降雨前到达分包地区,靠前指挥,降雨后,每间隔半个小时由巡逻队带队的乡镇干部向分包地区的乡镇领导报告巡逻情况,严格实行零报告制度,发现异常情况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向附近群众报警。群众接到警报后,立即向事前指定地点撤离。在报警以后,要马上报告县防汛指挥部,包村督查,协助各村指挥抢险救灾。同时,卫生、交通、电力、通讯、民政、预备役等有关镇防指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能,迅速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4)各村在收到预警信息后,采取以下处理办法:
5 人员转移
5.1 转移安置
当连续降雨流域下垫面土壤达到饱和或突降暴雨,镇防汛指挥部负责人发布山洪灾害预警后,要安排专人对可能发生的山洪泥石流的沟系进行看护巡视,严密监测水情、雨情,遇有险情及时发布警报和及时上报。抢险队员要集结好做好抢险准备,充分备好编织袋、木材、块石、铁线等抢险物资和抢险车辆,对可能发生的险情及时处理,发生险情立即抢险。
发布山洪灾害预警后双庙子镇要做好居民转移的宣传动员工作,帮助群众做好转移准备。杜绝人员伤亡和最大限度减少财产损失。
(1) 确定需要转移的人员。
(2) 转移遵循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应以集体、有组织转移为主。转移责任人有权对不服从转移命令的人员采取强制转移措施。
(3) 制作明白卡,将转移路线、时机、安置地点、责任人等有关信息发放到每户。制作标识牌,标明安全区、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地点等。
(4)因地制宜地采取集中、分散等安置方式。
5.2 转移路线
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汛前拟定好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汛期必须经常检查转移路线、安置地点是否出现异常,如有异常应及时修补或改变线路。转移路线要避开跨河、跨溪或易滑坡等地带。不要顺着溪河沟谷上下游、泥石流沟上下游、滑坡的滑动方向转移,应向溪河沟谷两侧山坡或滑动体的两侧方向转移。填写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5.3 转移安置纪律
转移工作采取乡(镇)、村、组干部层层包干负责的办法实施,明确转移安置纪律,统一指挥、安全第一。明确县包乡、乡包村、村包户、党员干部包人的层层责任制。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必须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
5.4 制定特殊情况应急措施
转移安置过程中出现交通、通讯中断等特殊情况时,灾区各村组应各自为战、不等不靠,及时采取防灾避灾措施。由村干部分头入户通知易发灾害点村民,尤其是夜间可能发生相关灾害时,要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借助无线广播、铜锣、手摇警报器等设备或口头通知引导转移人员到安置地点。对于特殊人群的转移安置采取专项措施,并派专人负责,确保无一人掉队。
5.5群众转移安置计划表
转移安置按照村预案实施,具体安置人数、安置区、转移路线及转移负责人详见附表9.3。
6 抢险救灾 6.1 抢险救灾准备
抢险救灾的原则是行政首长负责,群策群力,常备无患。
6.1.1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救灾方案
抢险救灾由双庙子镇政府统一指挥。紧急救援人员主要由受灾地区的党员干部、群众、其他自愿人员以及抗洪抢险突击队员组成。公安、民政、交通、卫生、水利等有关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抗洪抢险工作。防汛抗旱指挥部视灾害严重情况组织前线救灾抢险工作组,现场协调指挥,安排各类抢险救灾装备、车辆和医护人员前往灾区实施救助。若遇特大山洪灾害,上报县防汛指挥部,由县防汛指挥部联络地方部队和武警官兵参加抢险救灾。
6.1.2 抢险救灾准备
加大山洪灾害防御的基本知识宣传力度,利用广播、会议、板报等形式向群众宣传以增强防灾意识。
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确定救灾方案。主要包括人员组织、物资调拨、车辆调配和救护等。
抢险救灾的准备包括救助装备准备、资金准备、物资准备、思想准备等。
6.2 抢险、救灾
(1)一旦发生险情,在及时向上一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门报告的同时,应急抢险队投入抢险救灾,确保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量减少财产损失。紧急情况下可以强制征用和调配车辆、设备、物资等。
(2)对可能造成的新的危害的山体、建筑物等要安排专人监测、防御,防止造成第二次灾害。
(3)发生灾情,要首先把被困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4)如有人畜伤亡,及时抢救受伤人员,清理、掩埋人畜尸体;医疗部门要及时派出防病、防疫、医疗组,对可能出现的伤情、疫情、病情检查处理。
(5)对紧急转移的人员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对灾区作好卫生防疫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民政部门负责作好临时安置,发放粮食,衣物;水利部门负责饮用水;粮食部门负责调拨灾区粮食;卫生部门负责灾区群众的医疗和防疫工作。
(6)迅速组织力量抢修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利部门负责饮用水抢修;供电部门负责电力抢修;交通部门负责公路抢修;电信部门负责通信光缆抢修;抢修所需要的油料由石油公司负责供应。
(7)灾情发生后,所在地的村要及时成立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对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情况登记造册,有侧重的进行重建工作。各职能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和部门优势,迅速投入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去,力争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对灾后重建工作行动不力的,党委、政府将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抢险救灾实行镇村两级行政首长负总责,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建立抢险救灾队伍、医疗救护队伍和灾民救助队伍,确保抢险救灾工作实施到位。
7 保障措施
7.1汛期检查
山洪灾害防御保障措施需落实乡镇、村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山洪灾害防御责任。
汛前,镇防汛指挥部对所辖区域的监测预警设施进行全面检测,确保监测预警系统正常运行;对山洪灾害危险区,水利工程、河道、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检查,及时落实度汛措施。发现问题登记造册,及时处理,同时对可能引发山洪灾害的工程、区域等安排专人负责防守。
7.2宣传教育及演练
(1)根据山洪灾害防御相关要求,制定了宣传栏、宣传册、挂图、墙报、标语等形式,并利用会议、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介进行山洪灾害防御常识的宣传;以增强群众主动防灾避灾的意识和能力。
(2)根据预案要求,制作涵盖危险区、转移路线、安置点、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的“明白卡”,并发放到山洪灾害危险区所有住户。
(3)组织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村委会(社区)负责组织村民(居民)熟悉转移路线及安置方案。
(4)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组织区域内人员开展实战演练;熟悉预警信号、转移路线及安置点。
(6)积极参加县防办组织山洪灾害防治科普宣传、基层干部的培训和技术指导,以及开展监测、预警和抢险人员的培训等,以提高指挥组织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
7.3纪律 7.3.1防汛纪律
在汛期和在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镇村干部必须严格执行以下纪律:
(1)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实行24小时值班,确保通讯畅通。
(2)暴雨天气,各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和驻村干部未经批准,不得离岗外出。
(3)编制落实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4)暴雨天气,山洪灾害重点防范区居民做到日不入户,夜不入睡。
(5)山洪灾害防御常识宣传做到进村、入户、到人。
(6)对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失职、渎职、脱岗离岗、不听指挥的,追究相应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7.3.2紧急转移纪律
(1)明确需要转移的人员数。
(2)转移顺序遵守先人员后财产,先老弱病残人员后一般人员的原则。
(3)转移地点、路线的确定遵循就近、安全的原则。
(4)转移地点、路线按预案指定方向执行。
(5)服从统一指挥,统一安排,安全第一。
7.3.3灾民安置纪律
(1)明确安置人员数,核对转移人员和安置人员数是否相同。
(2)村屯统一安排安置地点。
(3)保障灾民基本生活。
(4)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总指挥解除警令后方可撤离。
7.4责任制落实
(1)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党政首长负责制
汛前,乡(镇)指挥部组织召开由乡(镇)领导、机关包村干部、行政村党政一把手、重点部位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的山洪灾害防御动员大会,传达落实县防指有关会议精神,部署具体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乡(镇)对村、村对重点户签订责任书。
(2)“四包、七落实”岗位责任制
① “四包”: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
县领导包乡(镇) 汛前,明确一名县领导负责所联系乡(镇)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当出现险情时,包乡(镇)领导赶赴现场指挥。
乡(镇)领导包村 汛前,每个村落实一名乡(镇)领导和一名干部具体负责该村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村干部包户、党员包群众 每个险村至少落实一名村干部负责山洪灾害防御避险工作;老、幼、病、残、呆傻、孤寡等特殊群体,每人每户都落实一名党员具体负责转移工作。
② “七落实”:落实避险信号、转移路线、避险地点、避雨棚(场所)、抢险队伍、提前转移人员、报警人员。
汛前,每个村、每一户由谁负责,转移到哪儿,怎么走,什么信号、由谁发布都一一明确,落实到人。遇有情况,确保群众安全有序转移。
乡(镇)村均设有永久、半永久、临时性避雨棚(场所)和移动帐逢;乡(镇)、村及民户签订接洽协议,要求在遇有大到暴雨天气或连续降雨时,接待避险群众。
为重点山洪易发村配备手摇报警器。对没有广播的行政村配备预警设备(无线调频发射机等)。重点行政村基本落实避险预警设备。
对无法联系的自然村镇安排1~2名机关干部具体负责该村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8附则
8.1预案审批
镇级、村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由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由镇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及时公布,报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备案。县级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负责镇级、村级山洪防御预案编制的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8.2预案修订
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应根据区域内山洪灾害灾情、防灾设施、社会经济和山洪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及责任人等情况的变化,及时修订,宜不少于3年修订一次,并按原报批程序报批。
8.3预案执行与发布
本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执行过程中相关奖励与责任追究按相关规定执行,修订年限一般为3年,解释部门为县人民政府,发布与实施的时间按相关管理要求执行。
8.4建议与结论
本预案充分结合了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实际情况进行编制,为山洪灾害防御提供指挥决策、调度和抢险救灾的参考。由于山洪灾害破坏性大、突发性强等特点显著,乡镇山洪灾害防御指挥部应根据实际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并根据灾害发生的实际情况组织逃险、避险。
9附表
附表9.1双庙子镇河流及山洪沟、水库、地质灾害易发区威胁村
河库名 |
影响村名 |
备注 |
下二台河 |
样子村 |
|
双庙子大河 |
建国、乔家屯、北大、三道林子、房身、有利 |
|
腰河 |
双庙子村、北大村 |
附表9.2双庙子镇水位、遥测雨量监测站一览表
序号 |
站名 |
类型 |
北纬 |
东经 |
行政区 |
安装位置 |
联系人 |
||
1 |
房身雨量 |
自动雨量站 |
42°58′34″ |
124°07′48″ |
双庙子镇 |
房身村部 |
佟强 |
||
2 |
建国雨量 |
自动雨量站 |
42°55′43″ |
124°55′37″ |
双庙子镇 |
建国村部 |
佟强 |
||
3 |
三道林子 |
简易雨量站 |
42°58′40″ |
124°12′01″ |
双庙子镇 |
三道林子村部 |
佟强 |
||
附表9.3双庙子镇逃险人员避灾安置所
序号 |
避灾所名称 |
避灾所位置 |
安置人口 |
负责人 |
1 |
双庙子中心小学 |
佟强 |
||
2 |
双庙子村村部 |
双庙子村5组 |
50 |
张忠孝 |
3 |
样子村村部 |
样子村13组 |
100 |
王厚喜 |
4 |
建国村村部 |
建国村8组 |
25 |
王鹏举 |
5 |
北大村村部 |
北大村4组 |
25 |
庞猛 |
6 |
房身村村部 |
房身村3组 |
100 |
禚宏利 |
7 |
乔家屯村村部 |
乔家屯村8组 |
60 |
王红君 |
8 |
三道林子村村部 |
三道林子村6组 |
150 |
刘凤莲 |
9 |
有利村村部 |
有利村1组 |
200 |
张雅军 |
附表9.4 双庙子镇防汛抢险物资一览表
村名 |
防汛袋(条) |
铁锹 |
防汛铁线(斤) |
大锤 |
车辆 |
物资存放地点 |
物资调拔 |
合计 |
4000 |
30 |
200 |
2 |
9 |
铁岭市鑫鑫生物有限公司、兴隆五金装潢离商店 |
佟强 |
附表9.5 双庙子镇山洪防御指挥部组织机构
职务 |
姓名 |
职务 |
|
总指挥 |
肖健伟 |
镇长 |
|
副总指挥 |
蔡佳 |
政法委书记 |
|
王东 |
副镇长 |
||
王辉 |
副镇长 |
||
杨通 |
副镇长 |
||
成 员 |
荆野 |
政府秘书 |
|
佟强 |
水利站长 |
||
龙秀梅 |
水利工程师 |
||
胡海涛 |
派出所所长 |
||
杨越 |
财政所长 |
||
王丽娜 |
民政助理 |
||
陆东华 |
交通助理 |
||
崔建华 |
安监助理 |
||
齐国宝 |
广播站长 |
附表9.5.1 双庙子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名 |
||
组长 |
张忠孝 |
||
副组长 |
李鹏武 |
||
第一书记 |
井立涛 |
||
组员 |
宋玉杰 |
||
丁长春 |
|||
刘艳春 |
|||
潘铁良 |
|||
张效东 |
|||
丁长杰 |
|||
马凤英 |
|||
陈毅 |
|||
徐静娟 |
|||
值班地点 |
村部 |
||
预警信息 监测队 |
雨量观测员 |
||
预警员 |
张忠孝 |
||
河道巡查员 |
杨凤伟 |
附表2 双庙子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名 |
|
转移队 |
张忠孝 |
|
潘铁良 |
||
马凤英 |
||
陈毅 |
||
丁长春 |
||
刘艳春 |
||
应急抢险队 |
李鹏武 |
|
张效东 |
||
徐静娟 |
||
宋玉杰 |
||
丁长杰 |
||
附表9.5.3 样子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名 |
||
组长 |
王厚喜 |
||
副组长 |
赵 亮 |
||
驻村干部 |
李航 |
||
组员 |
周宇 |
||
侯艳宾 |
|||
陈佰庆 |
|||
李国发 |
|||
吴凤岐 |
|||
侯德任 |
|||
陈福吉 |
|||
报警值班电话 |
|||
值班地点 |
村部 |
||
预警信息 监测队 |
雨量观测员 |
||
预警员 |
王厚喜 |
||
河道巡查员 |
侯占山 |
附表9.5.4 样子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名 |
|
转移队 |
王厚喜 |
|
陈佰庆 |
||
王平 |
||
李国发 |
||
贾洪涛 |
||
应急抢险队 |
周宇 |
|
赵 亮 |
||
吴凤岐 |
||
侯德任 |
||
附表9.5.5 有利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 称 |
姓 名 |
||
组 长 |
张雅军 |
||
副组长 |
于长海 |
||
组 员 |
王冬敏 |
||
张国伟 |
|||
修殿革 |
|||
孙原竹 |
|||
李云杰 |
|||
王秀荣 |
|||
张丙久 |
|||
李树新 |
|||
李连生 |
|||
报警值班电话 |
|||
值班地点 |
村部 |
||
预警信息 监测队 |
雨量观测员 |
||
预警员 |
张雅军 |
||
河道巡查员 |
赵洪江 |
附表9.5.6 有利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 名 |
|
转移队 |
张雅军 |
|
王冬敏 |
||
王秀荣 |
||
修殿革 |
||
李云杰 |
||
应急抢险队 |
于长海 |
|
孙原竹 |
||
李连生 |
||
张国伟 |
||
张丙久 |
||
李树新 |
||
附表9.5.7 三道林子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名 |
||
组长 |
刘凤莲 |
||
副组长 |
赵 龙 |
||
组员 |
魏景丰 |
||
刘玉文 |
|||
刘方林 |
|||
孙玉春 |
|||
唐凤林 |
|||
赵龙 |
|||
刘凤莲 |
|||
乔洪涛 |
|||
王长山 |
|||
报警值班电话 |
|||
值班地点 |
村部 |
||
预警信息 监测队 |
雨量观测员 |
||
预警员 |
陈金玉 |
||
河道巡查员 |
乔燊 |
附表9.5.8 三道林子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名 |
|
转移队 |
陈金玉 |
|
刘玉文 |
||
刘凤莲 |
||
乔洪涛 |
||
王长山 |
||
魏景丰 |
||
应急抢险队 |
赵 龙 |
|
刘方林 |
||
孙玉春 |
||
唐凤林 |
||
王长山 |
||
附表9.5.9 乔家屯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 称 |
姓 名 |
||
组 长 |
王红君 |
||
副组长 |
孙忠伟 |
||
组 员 |
徐福 |
||
宋玉梅 |
|||
王连生 |
|||
齐艳云 |
|||
王红 |
|||
虞永权 |
|||
张凤财 |
|||
王立 |
|||
刘帅 |
|||
报警值班电话 |
|||
值班地点 |
村部 |
||
预警信息 监测队 |
雨量观测员 |
||
预警员 |
王红君 |
||
河道巡查员 |
赵铁军 |
附表2 乔家屯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 名 |
|
转移队 |
王红君 |
|
宋玉梅 |
||
王连生 |
||
齐艳云 |
||
王红 |
||
应急抢险队 |
孙忠伟 |
|
虞永权 |
||
张凤财 |
||
王立 |
||
刘帅 |
||
王柏峰 |
||
孟庆权 |
||
李继岩 |
附表9.5.11 建国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名 |
|||
组长 |
王鹏举 |
|||
副组长 |
高敬芳 |
|||
组员 |
刘金彦 |
|||
范学芳 |
||||
于志国 |
||||
王连喜 |
||||
李刚 |
||||
张海艳 |
||||
孙月华 |
||||
杨柏春 |
||||
报警值班电话 |
||||
值班地点 |
村部 |
|||
预警信息 监测队 |
雨量观测员 |
崔永田 |
||
预警员 |
王鹏举 |
|||
河道巡查员 |
孙伟 |
附表2 建国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名 |
|
转移队 |
王鹏举 |
|
崔永田 |
||
高敬芳 |
||
刘亮 |
||
简红秋 |
||
应急抢险队 |
王鹏举 |
|
高敬芳 |
||
刘亮 |
||
简红秋 |
||
崔永田 |
||
王健 |
||
李新伟 |
||
附表9.5.13 房身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名 |
||
组长 |
禚宏利 |
||
副组长 |
张桂有 |
||
驻村干部 |
马野 |
||
组 员 |
常太 |
||
王可心 |
|||
王财 |
|||
李长军 |
|||
高俊英 |
|||
常付 |
|||
张忠山 |
|||
田刚 |
|||
梁峰 |
|||
报警值班电话 |
|||
值班地点 |
村部 |
||
预警信息 监测队 |
雨量观测员 |
张桂有 |
|
预警员 |
禚宏利 |
||
河道巡查员 |
邹向前 |
附表2 房身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 名 |
|
转移队 |
禚宏利 |
|
王可心 |
||
王财 |
||
高俊英 |
||
梁峰 |
||
田 刚 |
||
常 太 |
||
应急抢险队 |
张桂有 |
|
陈洪山 |
||
张忠山 |
||
常 付 |
||
李长军 |
||
附表9.5.15 北大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 称 |
姓 名 |
||
组 长 |
庞猛 |
||
副组长 |
佟伟 |
||
组 员 |
雷文和 |
||
刘晓娟 |
|||
潘景宏 |
|||
潘景华 |
|||
李云峰 |
|||
张影 |
|||
金明久 |
|||
报警值班电话 |
|||
值班地点 |
村部 |
||
预警信息 监测队 |
雨量观测员 |
||
预警员 |
庞猛 |
||
河道巡查员 |
邢连柱 |
附表9.5.16 北大村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组织联络表
名称 |
姓 名 |
|
转移队 |
庞猛 |
|
刘晓娟 |
||
刘英杰 |
||
李云峰 |
||
李淑英 |
||
应急抢险队 |
佟伟 |
|
雷文和 |
||
潘景宏 |
||
潘景华 |
||
附表9.6双庙子镇应急抢险队成员名单
应急抢险队 |
姓名 |
职务 |
|
领导 |
肖健伟 |
镇长 |
|
王东 |
副镇长 |
||
佟强 |
水利站长 |
||
队员 |
杨凤伟 |
双庙子村 |
|
侯占山 |
样子村 |
||
孙伟 |
建国村 |
||
邢连柱 |
北大村 |
||
邹向前 |
房身村 |
||
赵铁军 |
乔家屯村 |
||
乔燊 |
三道林子村 |
||
赵洪江 |
有利村 |
||
附表9.7 双庙子镇各村预警人员统计表
村名称 |
姓名 |
|
双庙子村 |
张忠孝 |
|
样子村 |
王厚喜 |
|
建国村 |
王鹏举 |
|
北大村 |
庞猛 |
|
房身村 |
禚宏利 |
|
乔家屯村 |
王红君 |
|
三道林子村 |
刘凤莲 |
|
有利村 |
张雅军 |
|
附表9.8双庙子镇各河道巡查员联络表
巡查员姓名 |
巡查河段 |
|
杨凤伟 |
双庙子河流经双庙子村段 |
|
侯占山 |
样子河流经样子村段 |
|
孙伟 |
双庙子河流经建国村段 |
|
邢连柱 |
双庙子河流经北大村段 |
|
邹向前 |
双庙子河流经房身段 |
|
赵铁军 |
双庙子河流经乔家村段 |
|
乔燊 |
双庙子河流经三道林子村段 |
|
赵洪江 |
双庙子河流经有利村段 |
2023年4月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