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昌图县农业农村局 时间:2025-07-03
为认真贯彻国家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者补贴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更好发挥政策效应,现将落实好昌图县2025年生产者补贴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补贴对象、范围及标准
(一)补贴对象。
生产者补贴对象为各镇辖区内合法耕地上的玉米、大豆(包括黄大豆、黑大豆、青大豆)、水稻实际生产者。将正常管理的复种、间种、套种大豆和玉米纳入补贴范围;大豆、玉米与其他农作物带状复合种植(间作)的,根据大豆、玉米实际种植面积测算补贴额度。涉及融通公司承接运营的军队农副业基地补贴,继续由相关镇负责落实。
(二)补贴范围。
生产者当年在合法耕地上实际播种的玉米、大豆、稻谷种植面积。不包括在国家及省、市、县已明确退耕土地、未经批准开垦土地或禁止开垦土地上的玉米、大豆、稻谷种植面积,不包括已被政府征用并获得补偿、暂时未能开发使用的耕地上的玉米、大豆、稻谷种植面积。
(三)补贴标准。
生产者补贴实行全县统一标准,补贴标准由县级根据市级下达的补贴资金总量(含县级往年结余资金)和各镇确定的补贴面积测算确定,大豆每亩补贴标准继续比玉米高400元。
(四)支持优质大豆生产发展。
按照市级方案要求,支持引导高油高产、高蛋白等优质大豆品种生产发展,具体补贴对象、范围及标准详见《2025年昌图县支持优质大豆生产发展政策实施方案》(附件5)。
二、规范工作程序,核实补贴面积
生产者补贴(优质大豆生产)面积核查工作采取“生产者申报登记,村委会核查确认、公示,镇政府核实,县级农业局和财政局抽查,市级农业部门报送备案”的工作流程,保证生产者补贴面积信息准确,补贴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保护好玉米、大豆、稻谷生产者的切身利益。
(一)自主申报登记。各镇组织做好生产者分户补贴面积的统计核实确认工作。生产者当年播种结束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自主向耕地所属村委会申报当年玉米、大豆、稻谷实际种植面积,标明种植耕地属性(包括承包、流转等),同时登记领取补贴惠农“一卡通”账号。对于确实无法自主申报、领取补贴资金的农户,镇政府要规范委托申报、领取补贴资金程序,由村委会严格按照程序执行,并留档封存,严禁发生虚报、冒领补贴资金等问题。
(二)统计汇总核查。各镇组织各村委会对全村玉米、大豆、稻谷生产者补贴基本信息情况(姓名、玉米、大豆、稻谷种植面积、耕地属性、“一卡通”账号等)按照统一格式进行统计汇总,并逐户进行核查确认。
(三)实行村级公示。经核查确认的玉米、大豆、稻谷生产者补贴基本信息情况表由村委会负责人签字、加盖村委会公章后,以村为单位公示7天。公示期间,对群众有异议的基本信息,要立即核实并更正,确保基本信息完整准确。
(四)汇总备份上报。各镇对各村上报补贴基本信息情况进行抽查、核验并确认后,将补贴基本信息情况表送县农业农村局,同时将相关基本信息情况表备份归档,以备核查。
(五)汇总抽查确认。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对各镇上报补贴基本信息情况进行抽查,以便测算补贴标准,发放补贴资金。
(六)动态信息管理。各镇要切实加强玉米、大豆、稻谷生产者补贴信息档案管理,建立完善补贴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及时掌握土地流转情况,对补贴基本信息实施动态更新,确保相关补贴信息真实完整。
三、强化分工协作,规范操作流程
各镇要充分认识生产者补贴制度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确保补贴政策贯彻落实。要建立部门间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各方责任。按照《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辽财经〔2017〕261号)、《关于印发辽宁省稻谷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辽财经〔2018〕63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2025年生产者补贴政策落实工作的通知》(铁市农〔2025〕78号)规定,做好补贴申报、核查确认、汇总公示、归档上报、抽查核验、标准测算、补贴发放等工作,及时、精准发放补贴资金,保护农民种粮基本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加强公开公示,统筹实施种粮补贴政策
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做好政策公开公示工作,充分发挥政府或部门门户网站、政务新媒体等数字化平台和大数据作用,提高政策知晓度。镇政府和村委会可利用融媒体、微信群、公众号等途径,通过直观易懂的形式对政策进行形象化解读。要加强与农民群众的互动交流,及时解答农民群众关心的政策问题。严格落实补贴发放公示有关规定,确保全面、准确、及时做好公开公示工作,接受社会监督。要严格公示时效,坚决杜绝“事后补公示”。注意切实保护农户个人隐私信息,对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号等个人敏感信息原则上不公示,确需公示的,应做脱敏处理。对公开公示信息应建立专门台账,便于日常管理及留档备查,县农业农村局对村级公示情况进行现场抽查核实,并定期对公示台账进行抽查复核。要及时公布测算补贴标准,引导农户种植预期。要密切关注实际播种面积变化等因素,防止出现辖区内同一品种补贴标准差异较大的问题。要统筹衔接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生产者补贴和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种粮补贴政策,减少面积核实次数,尽量做到相关补贴面积统一核实,数据信息共享,减少面积核实、“一卡通”录入次数。减少基层工作负担,提高补贴发放效率。
四、规范补贴资金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工作
应将生产者补贴纳入粮食风险基金专户管理,并与专户内其他补贴资金分账核算,单独反映,不得混用,不得违规转出专户核算。补贴资金全部通过“一卡通”发放,并按照有关规定强化“一卡通”发放管理。以前年度形成的生产者补贴结转结余资金(不含用于结构调整的资金)要与本年补贴资金统筹发放。各镇人民政府要紧盯生产者补贴资金管理各环节,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严肃处理发现的各种问题。每年补贴资金兑付完成后,各地要对补贴发放工作进行总结,并抽取一定比例,采取重点抽查的方式进行核实。加强补贴资金发放监管,严禁出现将不符合条件地块列入补贴范围、虚报面积套取补贴资金等违法违纪问题。对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审计和自查等渠道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彻底进行整改,并举一反三,形成长效机制。要及时更新补贴发放基础数据、及时更换“一卡通”账户,严禁使用已去世人员“一卡通”账户申报领取补贴资金,以及整户消亡继续领取补贴的情况,严禁出现多个身份证号对应同一张银行卡的情况。对弄虚作假、挤占、截留、挪用和套取补贴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将依规依法给予严肃处理。
五、按时发放补贴,加强绩效管理
各镇要在2025年7月22日前将《2025年生产者补贴面积乡镇汇总表》报送县农业农村局。
补贴资金发放工作必须按要求于10月底前全部完成。各地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在收集汇总年度补贴发放数据的基础上,建立补贴发放基础数据库并动态更新,市级将在补贴发放的关键时间节点调度各地发放数据,并对补贴发放迟缓地区进行通报、约谈。
联系电话: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024-75826699;
财政局流通股:024-75824234。
附件:
1.昌图县生产者补贴(优质大豆)工作推进落实工作领导专班
2.2025年生产者补贴面积申报及核实确认表
3.2025年昌图县支持优质大豆生产发展政策实施方案
4.辽宁省高油大豆品种名录
5.辽宁省高蛋白大豆品种名录
6.2025年优质大豆品种补贴申报及核实确认表
附件1
昌图县生产者补贴(优质大豆)工作推进落实工作领导专班
组长:李刚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李宏强县农业农村局局长
吴刚县财政局局长
成员:强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陈晖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
唐颖峰县财政局流通股股股长
徐可县财政局流通股副股长
段贺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
符芳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副股长
各人民政府镇长
领导专班负责统筹推进补贴政策实施,做好组织协调、强化督导、落实资金等工作。农业农村局负责项目组织实施;项目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协调、面积验收等工作,财政局负责资金监管和兑付等工作。工作结束后,领导专班自动撤销。领导专班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宏强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强者同志兼任。
附件2
附件3
2025年昌图县支持优质大豆生产发展政策实施方案
根据《2025年铁岭市支持优质大豆生产发展政策实施方案》要求,为支持高油高蛋白等适销对路的优质大豆品种生产,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支持范围
(一)支持品种。对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适宜在当地生态区种植的高油、高蛋白大豆品种给予支持。高油品种的脂肪含量应达到21.5%(2024年以后审定的品种达到22%),高蛋白品种的蛋白含量应达到43%(2024年以后审定的品种达到45%)。2011年以来通过国家和我省审定的优质品种名录详见附件4、附件5;经审定适宜辽宁种植的其它优质品种,由县级农业农村部门根据农业农村部、辽宁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农作物品种审定公告核准后纳入补贴。
(二)支持地区及资金规模。全市安排资金199万元用于支持各地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生产。
二、实施内容及方式
从优质大豆品种补贴、生产示范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三方面给予支持(不可兼得),优先用于优质大豆品种补贴。优质大豆品种补贴由市级统一组织,与生产者补贴同步实施。生产示范区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由县级组织实施。
(一)优质大豆品种补贴。补贴对象为当季购买经国家或省级审定的优质大豆品种,在合法耕地上种植,并纳入今年大豆生产者补贴范围的实际生产者(不含自留种的生产者)。申报补贴的优质大豆品种需在正规种子经营单位购买,且能提供正规发票或者盖有种子销售经营单位公章的农作物种子销售凭证。优质大豆生产者上报的种植面积应与种子数量相匹配。同一主体可同时申报高油高产大豆补贴和高蛋白大豆补贴,但同一地块不可重复申报。补贴标准根据资金总额和申报补贴面积确定,每亩优质大豆品种补贴标准不得超过35元,优质大豆种子购买补贴限期为2024年10月1日-2025年7月10日。优质大豆品种补贴与生产者补贴同步开展申报、核实、公示、资金发放等程序。生产主体自主申报优质大豆品种补贴,填写《2025年优质大豆品种补贴申报及核实确认表》(附件6),并提供规定期限内购买高油高产大豆或高蛋白大豆品种的佐证材料,对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相关申报材料要由村委会、镇政府进行存档。市级农业农村部门同步测算生产者补贴和优质大豆品种补贴标准,县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于10月底前通过“一卡通”账户发放到农户手中。
(二)优质大豆生产示范区建设。在高油、高蛋白大豆主要产区,选择生产基础好的地块和参与积极性高的主体,建设一批百亩田、千亩方(丘陵地区可适当降低规模),会同科研、推广机构试验筛选、展示示范优质、高产、专用品种,攻关试验前沿、瓶颈关键技术,集成组装、示范展示可推广可复制的先进适用技术模式等内容。资金主要用于物化投入补助、社会化服务补助和技术推广服务补助。按每落实1万亩项目区,可安排资金70万元左右的标准,确定补助资金总额度,其中,技术推广服务补助占本部分资金额度的比例不超过10%。
(三)优质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根据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品种推广需求、市场需求等情况,明确一批重点支持品种,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单个基地应集中连片,原则上面积不低于50亩。优先支持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的基地,确保供种质量。资金主要用于对承担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的主体给予定额补助,原则上亩均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本县平均生产总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40%。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推进。昌图县政府成立昌图县生产者补贴(优质大豆)工作推进落实工作领导专班,负责组织协调、检查指导等工作,
(二)强化政策落实。要结合推动大豆扩种、推进大豆单产提升、保障大豆有效供给,立即启动项目实施。要大力支持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生产发展,提高大豆供给质量;选建一批符合条件的生产示范区,开展品种和技术示范,推广应用高油、高蛋白品种以及合理密植、水肥一体化、“一喷多促”、统防统治,提高生产水平;筛选一批符合条件的良种繁育基地给予适当支持,保障优质大豆品种有效供给。
(三)强化资金拨付。要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加强项目全链条监管,严禁以拨代支,严禁挤占挪用、虚报冒领。县级要明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细化资金使用方向、拨付程序、拨付时限等事宜;要建立资金使用专门台账,强化资金监管,严格支出范围(资金使用发生重大变化的要向市级请示)。农业农村部门要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工作需要,及时向财政部门提交资金使用申请等正式手续。财政部门要及时、足额拨付资金,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四)强化政策公开。要加大公开公示力度,要按规定程序做好项目实施内容、资金安排等信息公开公示工作,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要加强政策解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种植主体政策知晓度,引导相关主体积极参与政策实施。要定期调度进展情况,适时开展实地督促等工作,及时纠正工作偏差;要积极挖掘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通过媒体、简报、微信群等方式加强信息宣传和交流学习。要积极主动与国家和省级专家团队对接,开展技术服务合作,推进关键技术落实落地。
(五)强化项目管理。要定期开展自评自查,及时做好问题整改,提高实施效果和水平。要强化绩效管理,认真做好档案建设、成效调查、总结评价等工作。
附件4
辽宁省高油大豆品种名录
(2011-2025年)
序号 |
品种名称 |
脂肪含量 |
审定 |
审定 |
选育单位 |
1 |
东豆16号 |
22.65 |
2011 |
省审 |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
2 |
抚豆22号 |
21.94 |
2011 |
省审 |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3 |
铁豆59号 |
21.57 |
2011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4 |
铁豆60号 |
22.31 |
2011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5 |
铁豆63号 |
23 |
2011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6 |
辽豆32 |
22.88、22.01 |
2011、2016 |
省审、国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7 |
抚豆23号 |
23.74 |
2012 |
省审 |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8 |
沈农18号 |
21.85 |
2012 |
省审 |
沈阳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
9 |
铁豆66号 |
22.56 |
2012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10 |
铁豆67号 |
22.48、22.06 |
2012、2018 |
省审、国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11 |
东豆641 |
22.73 |
2013 |
省审 |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
12 |
辽豆38 |
22.47 |
2013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13 |
铁豆62号 |
23.22 |
2013 |
国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14 |
铁豆68 |
22.13 |
2013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15 |
灯豆1号 |
21.92 |
2014 |
省审 |
灯塔市明辉良种研发中心 |
16 |
沈农豆19 |
22.35 |
2014 |
省审 |
沈阳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
17 |
沈农豆20 |
22.29 |
2014 |
省审 |
沈阳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
18 |
铁豆74 |
22.02 |
2014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19 |
抚豆26 |
21.83 |
2015 |
省审 |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20 |
辽豆46 |
22.52 |
2015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21 |
抚豆27 |
22.21 |
2016 |
省审 |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22 |
抚豆28 |
22.53 |
2016 |
省审 |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23 |
辽豆49 |
22.1 |
2016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24 |
辽豆52 |
21.59 |
2016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25 |
铁豆82 |
21.84 |
2016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26 |
铁豆84 |
21.92 |
2016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27 |
铁豆86 |
22.3 |
2016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28 |
新豆2号 |
23.13 |
2016 |
省审 |
新宾满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所 |
30 |
辽豆50 |
22.64、22.57 |
2016、2021 |
省审、国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31 |
连豆18 |
21.55 |
2018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32 |
辽豆63 |
21.97 |
2018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33 |
铁豆92 |
21.79 |
2018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34 |
铁豆98 |
21.92 |
2018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35 |
辽豆57 |
22.04、21.57 |
2018、2021 |
省审、国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36 |
铁豆96 |
22.34、21.94 |
2018、2021 |
省审、国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37 |
铁豆97 |
21.81、23.90 |
2018、2021 |
省审、国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38 |
抚豆29 |
21.58 |
2019 |
省审 |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39 |
抚豆30 |
21.82 |
2019 |
省审 |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40 |
抚豆31 |
22.87 |
2020 |
省审 |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41 |
辽豆75 |
22.3 |
2020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42 |
丹豆23 |
22.55 |
2021 |
省审 |
丹东农业科学院 |
43 |
富豆18 |
22.99 |
2021 |
省审 |
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 |
44 |
辽豆61 |
22.77 |
2021 |
国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45 |
辽职豆2号 |
22.2 |
2021 |
省审 |
辽宁职业学院 |
46 |
铁豆101 |
21.89 |
2021 |
国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47 |
铁豆53号 |
22.22 |
2021 |
国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48 |
抚豆34 |
22.74 |
2022 |
省审 |
抚顺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
49 |
锦育豆40 |
22.71 |
2022 |
省审 |
锦州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
50 |
辽豆78 |
21.61 |
2022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51 |
辽豆83 |
21.93 |
2022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52 |
铁豆116 |
21.53 |
2022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53 |
铁豆121 |
21.78 |
2022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54 |
东豆67 |
22.68 |
2023 |
省审 |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
55 |
兰豆99 |
22.83 |
2023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56 |
辽豆81 |
22.97 |
2023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57 |
辽豆86 |
23.23 |
2023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58 |
辽豆88 |
22.3 |
2023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59 |
辽豆69 |
21.74 |
2023 |
国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60 |
沈农豆38 |
22.01 |
2023 |
省审 |
沈阳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
61 |
铁豆120 |
22.71 |
2023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62 |
铁豆102 |
22.11 |
2023 |
国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63 |
铁豆110 |
22.79 |
2023 |
国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64 |
希豆9号 |
23.18 |
2023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65 |
建华豆111 |
22.27 |
2024 |
省审 |
辽宁建华种业有限公司 |
66 |
辽豆90 |
22.85 |
2024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67 |
辽豆94 |
22.17 |
2024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68 |
农职豆2号 |
24.15 |
2024 |
省审 |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
69 |
铁豆133 |
21.92 |
2024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70 |
铁豆134 |
21.95 |
2024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71 |
铁豆138 |
22.65 |
2024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72 |
铁豆137 |
23.88% |
2025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73 |
中黄655 |
22.26% |
2025 |
省审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74 |
辽豆101 |
22.94% |
2025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75 |
铁豆149 |
23.12% |
2025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76 |
丹豆26 |
22.85% |
2025 |
省审 |
丹东农业科学院 |
77 |
铁豆140 |
23.67% |
2025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78 |
沈农豆44 |
23.16% |
2025 |
省审 |
沈阳农业大学 |
79 |
辽豆103 |
22.52% |
2025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
附件5
辽宁省高蛋白大豆品种名录
(2011-2025年)
序号 |
品种名称 |
蛋白含量 |
审定 |
审定 |
选育单位 |
1 |
沈农17号 |
44.59 |
2011 |
省审 |
沈阳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 |
2 |
首豆33号 |
43.67 |
2011 |
省审 |
辽宁省辽阳县元田种子研发中心、杨宏宝 |
3 |
岫豆2003-3 |
43.15 |
2011 |
省审 |
朝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
4 |
辽豆42 |
43.41 |
2014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5 |
东豆七号 |
43.26 |
2015 |
省审 |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
6 |
辽豆47 |
43.57 |
2015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7 |
辽豆48 |
43.48 |
2015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8 |
首豆35 |
45.81 |
2015 |
省审 |
辽阳县元田种子研发中心 |
9 |
铁豆78 |
44.04 |
2015 |
省审 |
铁岭市农业科学院 |
10 |
东豆88 |
43.65 |
2016 |
省审 |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
11 |
首豆37 |
45.88 |
2016 |
省审 |
辽阳县元田种子研发中心 |
12 |
丹豆18 |
43.15 |
2018 |
省审 |
丹东农业科学院 |
13 |
丹豆19 |
43.16 |
2018 |
省审 |
丹东农业科学院 |
14 |
东豆1133 |
43.28 |
2018 |
省审 |
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
15 |
福豆6号 |
43.19 |
2018 |
省审 |
李子升 |
16 |
辽豆58 |
43.14 |
2018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17 |
丹豆21 |
43.98 |
2019 |
省审 |
丹东农业科学院 |
18 |
辽豆70 |
43.72 |
2019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19 |
群豆SLQ8 |
43.77 |
2019 |
省审 |
辽宁建华种业有限公司 |
20 |
首豆39 |
43.37 |
2020 |
省审 |
杨凌舒、辽阳县元田种子研发中心 |
21 |
辽豆83 |
43.55 |
2022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22 |
辽豆84 |
45.51 |
2023 |
省审 |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附件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