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昌图模式”为黑土地保驾护航
来源:昌图县融媒体中心 【字体:

  

  宝贵的黑土地,是大国粮仓的根基,是中国饭碗的底气。今年,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打造的“黑土粮仓”项目在我县生根发芽,为土地盖上“被”,让黑土“歇歇脚”,保护性耕作“昌图模式”让我县的黑土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县经历持续强降雨的侵袭,田间积水使农作物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加之没有有效的日照时间,对玉米这样的高秆在田作物生长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部分低洼地区出现了绝收现象。但记者在老城镇保护性耕作核心示范区看到,在地表秸秆的覆盖下,这里整齐成片的玉米长势喜人,颗颗笔直挺立、高大结实。

  

  为什么这块田里的玉米能够抗涝、抗倒伏呢?原来,这跟实施保护性耕作有很大关系。在土壤没有翻垦、旋耕、起垄的情况下,把上一茬作物的秸秆留在地面,再使用免耕播种机直接将种子播到地里,这不仅降低了老百姓春耕的成本,而且经过秸秆还田的土地还能够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大大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为黑土地产能的提升提供长效保障。

  传统的机械化耕作模式不仅需要拖拉机配套不同机具多次进地作业,造成耕地土壤逐渐被压实,随着作业次数的增多,翻耕不但破坏了土壤结构,还破坏了土壤生态系统。而土壤中生物和微生物的减少则会导致土壤活性和肥力下降。为了提高产量,人们不得不施加更多化肥,这就形成恶性循环。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黑土地总量不减少、功能不退化、质量有提升、产能可持续”——这是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业科技工作者探索“昌图模式”的目标,同样也是我县实施黑土地保护计划和推广保护性耕作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