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力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 ---记辽宁省纪委监委派驻昌图县长发镇三合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杜麟
来源:昌图县融媒体中心 【字体:

  “坚韧、执着、真诚、友善”,和杜麟打过交道的人都有这样的共识,村里老百姓对杜麟的平价,那就是淳朴和睿智的完美融合。作为“80后”计算机软件工程硕士的杜麟,现任辽宁省纪委监委三级调研员。2019年5月,杜麟被省纪委监委选派任铁岭市昌图县长发镇三合村驻村工作队队员,2021年8月,杜麟主动申请转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

  驻村期间,杜麟在委领导的支持下,同其他队员成功促成昌图大型乙醇加工厂、松花江途经昌图饮水开口工程等项目,先后为全县争取到近500公里公路资金、为长发镇争取中小学教学楼维修资金1000万余元、翟家蒙古族特色村寨建设资金500余万元、镇医院医疗设备和硬化医院路面资金1000余万元,驻村工作队牢记职责使命、积极开展工作,有效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为乡村振兴提质升级。

  党建引领,焕发乡村活力

  走进三合村,道路平坦,绿树成荫,鲜花环绕,党建知识、村约民规、文化长廊分布在村部门前的广场上。村部也有过去的破旧小平房变成了现在的两层新楼房,村里废弃的小学校也变成了花生颗粒加工厂。现在的三合村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到处都焕发着新农村、新活力,这一切的变化都源自于省纪委监委坚持10年不断帮扶的结果,更源于像杜麟这些一心扎根乡村、心系村民的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们的努力付出。

  驻村伊始,杜麟书记针对三合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问题、党员参加学习不积极问题、发展新党员和积极分子困难问题、党组织引领发展乡村经济没有方向等问题,他多次与村两委及党员交流思想,到老党员、老支书家调研走访,为党建工作精准把脉,找准方向。

  杜麟深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神经末梢”,是抓好政策落实、推动各项工作的关键一环。村党组织队伍强不强、战斗力怎么样,直接关乎乡村振兴战略能否有效推进。

  结合三合村实际情况,一套精准党建工作思路在杜麟书记脑海中逐步成形。那就是“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从重点群体和薄弱领域发挥党员力度,改进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加强党内激励关怀,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能力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尽责担当、攻坚克难,冲锋在前、忘我奉献。”

  杜麟邀请县委党校老师走进三合村,开展党员培训、主题教育、党建学习。同时,工作队成员还结合当地抗洪抢险事迹、疫情防控典型,深入浅出、设身处地地通过案例现身说法,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强化党员身份和使命担当,受到村里党员及群众的热烈欢迎。

  为党员和群众提供更好的交流学习环境,杜麟对党员活动室进行了重新布置,让党员走进活动室就有回家的感觉。这里是党员的家,是党的阵地。杜麟不断推进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努力把村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主要是引领产业振兴。工作队组织党员考察山东鲁花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分公司、东阿阿胶集团有限公司阜新分公司、盛海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开拓党员干部视野,培养发展产业和商品流通意识,在工作队多方努力下,一个个项目在三合村顺利落地,他们还把党小组建在产业链上、把能人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阳光三务”,提升治理水平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刘奇凡同志高度重视驻村帮扶工作,多次到三合村进行实地调研,并提出在乡村重点推行“阳光三务”工作,深化群众知悉权,提高基层治理监督约束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刘奇凡同志特别强调“驻村工作队既是省纪委监委推动乡村振兴的先锋队,更是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排头队。”

  杜麟书记带领工作队为了做好“阳光三务”工作,积极联系昌图县纪委监委,建议将三合村打造成落实“阳光三务”工作试点乡村。他带领队员梳理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将涉农补贴发放、优抚政策评比、集体“三资”管理等重点事项每月进行公开。依据省纪委明确的公开目录,将补贴类细化到24项,将优抚类细化到24项,将“三资”类细化到16项,形成了村、社区共计119项公开内容,既保证了公开内容的全覆盖,又让群众有了参与监督的关注点和契合点。杜麟还考虑到村里有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采用了公开栏、告知书、大喇叭等辅助方式,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确保公开“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依托辽事通“智慧村务”平台,录入三务公开基础数据,经过审核把关后进行公开。各镇设立微信公众号,推广辽事通“智慧村务”服务程序和县纪委监委大数据监督平台,公众号下方显著位置设置“阳光三务”、投诉举报模块,群众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即可实现指尖上的“零距离”监督。

  强化县级平台监管,县纪委监委大数据监督平台定期对接县农业农村局建立的“三资”监管平台,实现精准监督、精准治理。以农村“三资”监管为主线、以辽事通“智慧村务”小程序为平台、以微信公众号为载体、以纪委监委和监管部门大数据监督为支撑,通过强化内容时限、平台载体、权力责任的融会贯通,实现“阳光三务”效力最大化。

  “阳光三务”的建设恰逢其时,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为保证群众诉求得到及时解决,按照答疑解惑、受理举报两条线,在镇纪委建立“阳光三务”问题线索台账,在镇职能部门建立群众反映问题台账,由镇纪委跟踪督办职能部门及时处置。镇里难以解决的,上报县纪委协调处置,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个个能解决。同时积极回访,现已反馈办理结果35个,回访群众28人次,“阳光三务”正逐渐成为群众反映诉求、维护权益的重要途径。

  全力以赴,彰显使命担当

  在疫情管控期间,杜麟书记主动请缨,始终坚持冲锋在前,在疫情一线坚守几个月不回家,誓要守好辽宁北大门。

  坚守在防控第一线已是杜麟的“老规矩”。杜麟针对三合村毗邻吉林省、沈阳市的实际情况,坚持靠前指挥,带领“网格员”每天对19个网格603户逐户排查走访,早晚测量体温,分类登记在家、在外人员信息,坚决做到“在外要知、返回要控、居家跟踪”的“最严”疫情防控要求。

  他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拉网式排查,协调保障全村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重要防疫物资落实到位,多次到易聚集场所对村民进行疏散劝导。同时做好宣传引导,“线下”利用无线广播喇叭、LED显示屏;“线上”运用阳光三务APP、兼容辽事通APP及微信公众号反复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引导村民不信谣、不传谣,安抚居家隔离村民的情绪并帮助采买生活物品,做到“居家隔离不隔爱,温暖关怀一直在”。杜麟也被县、镇评为“战疫标兵”。

  防疫的同时不能影响生产,他积极组织村民进行复产复工和农耕备种。疫情影响农副产品滞销,这可把村民愁坏了,杜麟积极协调辽宁卫视,在辽宁卫视春晚倒计时栏目中,同李雪琴等网红及老杨(杨悦)、刘心悦等主持人一起为铁岭地区带货促销,利用北方融媒及拼多多平台,多措并举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疫情影响,帮助村镇联系销售滞销小米5000斤、地瓜7000斤、寒富苹果15万斤、花生米23万斤以上。

  2019年9月,三合村遭遇十年未遇的暴雨,3000多亩田地面临绝收,杜麟协调挖掘机30台次,打通排水道近百条,保全农田庄稼。

  2021年11月,三合村遭遇十年未遇的暴雪,气温下降至零下20度,风力达到9级,杜麟筹集装备物资300余件套,协调铲车50台次,确保村民不受损失。

  2022年春季干旱,杜麟积极宣传动员村民抗旱保苗,并为村民提供柴油机,水泵,发电机组百余台次,确保5月前全部播种完毕;夏季汛情期间,杜麟组织召开防汛工作会,参与村镇24小时巡控,出动钩机、铲车50台次和300余人次,转移安置隐患区域村民36户123人,阻断辽河封育水患,600余名村民受益;

  正是杜麟和队员们的坚守,让三合村平安度过一次次灾难;正是他们的坚守让三合村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发展前景。

  用心用情,建设美丽乡村

  杜麟书记以三合村为改革试验田,全面倡导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合村处于辽河干流之源,自然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我们一定要把三合村建设成美丽富饶的新农村。”杜麟激动地对记者说。

  驻村期间,他协调建设实现自来水入户工程,建设抗旱机井43眼及抗旱设备30台套,改造排水沟5.59公里,建设农用桥梁2座,修道路15条共15.76公里,确保全村实现水泥路,建造保养太阳能路灯145盏,协调45万元组织修缮村办公楼,对破损路面及时进行修补,增设墙画、花卉景观路面。

  平整土地达10000亩,清理路边沟900多延长米,取缔露天粪区、畜禽圈舍及隐患柴草垛170余处。对柴草垛等易燃易乱物品实行管控,对垃圾进行分类管理,牛羊粪便清理责任到人。村镇主干道每隔100米配备一个固定垃圾箱,方便居民投放生活垃圾,农户垃圾收集率达到100%。

  三合村在年初时,通过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上通过集体表决,采用“回头看”工作模式,聘任环境监督员督促村民做好垃圾、柴草、粪便及障碍物的清理整治。并设置奖惩机制,对环境达标的区域,环境监督员可以得到全额奖金,区域内村民减免自来水费;对环境没达标区域,环境监督员不能得到全额奖金,区域内村民也不能减免自来水费。化被动管理为主动监督,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风尚。

  通过宣传资料、有线广播、张贴标语等形式宣讲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及村民代表做好模范带头作用,形成讲卫生、讲文明、讲道德的良好风尚,以优异成绩通过县各年度乡村环境整治工作验收考评,并最终辐射带动全镇各村共同开展建设工作。

  杜麟了解到贫因户周亮家老母亲患有严重心脏病,周亮本人因脑出血没有劳动能力,家中无儿无女,家中全靠好心的侄女赡养。他主动要求结对帮扶,为老人协调申请办理了低保,改善了住房。他经常到周亮家送去衣服和米面油等的生活用品。老人突发疾病时,杜麟第一时间赶到并送往医院救治。他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老人,84岁的老人拉着杜麟的手,含着眼泪说:“杜书记是我家的恩人啊,救了我的命,我要把杜书记装在心里,直到下辈子报恩。”杜麟一边帮助老人串针线一边安慰到:“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老人家您就好好享受生活吧。”

  杜麟用心用情,把村里人都当成自家人。四年间,他在村里帮助了多名贫困群众捐钱捐物,打针买药,解决家中子女读书就业,切实替他们担起家庭重担。

  精准发力,积蓄发展动能

  “咱三合村穷啊!村民的事落不了啊!”村民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每一名工作队员的心。

  杜麟说:“要来的钱总有花完的时候,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真正走向乡村振兴”。结合三合村实际, 驻村工作队和村里党员干部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发展壮大集体产业项目,精心谋划思路,打造特色产业。

  杜麟结合长发镇和三合村盛产花生的特点,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压缩燃烧颗粒项目的产业前景。以当地丰富的花生壳资源为原料,通过机械加压的方法,制成密度较大的固体成型燃料,可以取代煤炭、柴油、天然气等燃料,是居民生活、取暖和工业生产用能的良好燃料,经济性好、市场巨大、利润可观。于是,杜麟协调争取扶贫资金20万元,协助帮扶变电设备20余万元,生产用电节省资金10万元,由村集体提供场地,建设花生壳燃烧颗粒厂,以大量的废弃花生壳为原料,制造固体燃烧颗粒,生产出经济环保的燃料,同时吸纳贫困户19人,务工收入达30万元。

  工作队多次与“东阿阿胶”洽谈磋商,结合当地盛产优质玉米及玉米秸秆符合驴饲料饲养标准的实际情况,看准驴业养殖综合成本低、开发价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优势。在镇党委及村党支部的支持下,经召开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创办注册“昌图县山河畜牧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驴场占地4300余平米,申请专项扶贫资金50万元,用于采购幼驴和驴舍建设。专业合作社打造饲料加工、肉驴养殖、销售回购一体化工程,采取集中养殖及村民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并吸引万珑集团注资1000余万元,为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合作社在2021年分红66100元,2022年元旦期间,为村低保户、五保户送去慰问品,价值超过3万元。

  杜麟充分认识到风电已从补充能源进入替代能源,成为继煤电、水电之后的第三大电源。于是他积极协调省发改委,争取风电指标,经过多次洽谈磋商辽宁华电有限公司,推动风电项目全面落户长发镇,项目总投资3.4亿元。目前已完成并网发电,争取长发镇道路维修补偿款400万元,三合村110万元,受益村民涉及五个村2000余户。

  党小组组长崔立巍带领村民自创昌图县辽河源酒厂以来,由于经营模式闭关守旧,2020年初大量白酒囤积,严重滞销,资金链断裂,37名在酒厂上班的村民陷入困境。工作队得知后,甘当酒厂的营销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跑遍10多个城区和乡镇联系经销商。工作队用他们的精神感动了经销商和分销商,产品很快铺货到乡村的零售门店,并打开了北京的销售渠道。不到1个月就销出600余箱4000余斤白酒,销售额高达30余万元,同时与多家经销商确定长期合作意向,为企业注入一道强心剂。

  杜麟针对昌图县年产优质玉米50多亿斤且长期运输不畅,赔钱抛售的难题,他跑遍20余个省市单位部门,设计打造一条玉米运输线,覆盖东北、内蒙、山西至四川等10余个省市,使昌图县年外销玉米增加20亿元。他协调县乡村振兴局及农业农村局助推昌图花生出口欧盟的认证工作,预计全县新增花生订单6万亩,增收1200万以上。

  杜麟协助万汇植物油生产加工企业、琦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进驻长发镇,这些新产能、新模式、新平台,更为乡村振兴积蓄发展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