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昌图县发展和改革局 时间:2021-12-24

昌图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夯实 机遇大于挑战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抢抓战略机遇 谋划振兴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发展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产业发展集群化

  第二节  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三节  加强工业品牌建设10

  第四节  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

  第四章  强化基础地位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一节  优化农业总体布局

  第二节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

  第三节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第四节  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节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五章  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第一节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第二节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第三节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第六章  完善网络体系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第一节  完善现代交通网络

  第二节 构建高效智能信息网络

  第三节 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功能

  第四节 构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第七章  推动新型城镇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  优化城乡发展布局

  第二节  明确城乡发展重点

  第三节  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第四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第八章 聚焦绿色发展 建设宜居美丽昌图

  第一节  提高环境质量

  第二节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第三节  建设宜居乡村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 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节  培育外经外贸竞争新优势

  第十章  加强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二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第四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五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第六节  完善公共社会事业发展体系

  第十一章  建设法治昌图 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第一节  加强法治建设

  第二节  维护司法公正

  第三节  构建和谐社会治理体系

  第十二章  加大保障力度 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第一节  加强要素保障

  第二节  加强实施保障

  昌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依据中共中央和中共辽宁省委、铁岭市委、昌图县委关于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昌图县经济社会现实基础和未来发展愿景编制,是今后五年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主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夯实 机遇大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必须认真总结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外在发展环境和现实发展基础,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应对风险挑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增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抓住“扩权强县”、“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振兴东北”等历史机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实现88.9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3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实现720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实现4800万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2011年,我县获批为辽宁省第二个扩权改革试点县,享受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激发了内在活力和潜力。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职权93项,各部门权力责任清单对外公开,所有审批项目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建设成效显著。经济、文化、环保等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领域不断拓宽,从以农副产品和风力发电为主,拓展到房地产开发、食品加工、换热设备生产等领域,引进建设了一大批影响力强的重点项目。初步形成了针织服装、化工产品、玉米芯粉、干豆腐和牛肉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和对外劳务输出基地。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产量最高达到56.5亿斤,连续12年被国家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县,成功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连续5年获得农业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昌图黑猪”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曙光、盛德两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工业发展成效显著。换热设备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以换热设备、汽车零部件、光电子产业为主的“一区三园”发展格局,比科电池、捷新光电子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入驻。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农高区)建设稳步推进,成功入驻恒润功能性饮料等9家企业。能源产业实现新突破。新探明古榆树煤炭储量14亿吨、煤层气67亿立方米,风电装机容量达到60万千瓦。服务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禧徕乐家居建材博览城、八面兴隆城市广场、辽北新城居然城等一批服务业项目投入运营或即将开业。旅游业发展全面起步,创建了太阳山2A级旅游风景区,正在全力申报辽河源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

  城乡建设开创新局面。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到30%。滨湖新城区拔地而起,建成区面积达到3.58平方公里,房地产开发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南湖新区棚改工作基本完工,棚户居民住进崭新楼房。县城老城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增强,城镇集中供热率、自来水普及率和城区气化率分别达到100%、85%和35%。辽北新城纳入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新城新镇建设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与四平市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内光辉大街与四平市主干道路海丰大街实现无缝连接。全县交通体系不断完善。哈大高铁在我县设立昌图西站,新三线全线开通,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干线。八面城镇、宝力镇等中心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集聚带动功能增强。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显著,三江口镇太平山村荣获农业部美丽乡村称号。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青山、碧水、蓝天工程扎实推进。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森林覆盖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全面完成。全县新增垃圾处理能力540吨/日;县城污水处理能力达8万吨/日;八面城镇、宝力镇等21个镇(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5万吨/日;完成曙光、九星、国美等生猪重点行业废水治理工程。淘汰落后产能取得新成效,关闭了大户纸业、丰翼实业、宇星水泥、兴达水泥和43家粘土制砖生产企业。

  社会民生事业取得新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获得“两类新三片”普九先进县称号,连续两次被国家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新建了昌图文图博馆,档案馆成功晋升国家二级馆,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黑土丹青”昌图国画展,被中国书协评为“中国书法之乡”。四面城城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我县被评为辽宁省首个卫生示范县城,2015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2013年被评为辽宁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实现省级平安示范县三连冠。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面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关键阶段,既有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发展机遇:从发展空间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发展趋势长期向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增长动力更为多元;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政策环境上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并围绕扩大内需、构建

  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互联网+”、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推进力度,为我县加快转型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从体制机制上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辽宁省委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实施意见,为我县加快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提供有力保障。从发展机遇上看,国家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辽宁省继续实施“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战略、启动“铁四通”协作区,为我县扩大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区域协调发展带来历史机遇。从发展基础看,我县发展基础扎实,农业优势明显,工业持续发展,民营经济实力增强,特别是一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相继投产达效,为我县积蓄了强劲动力。同时,我县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实行省管县体制后,国家和省委对我县的政策倾斜将为今后发展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面临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仍在持续,全球贸易增长乏力,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再工业化推动国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东南亚等地区利用人力成本低等优势争夺我国制造业市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局势趋紧,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安全性增强,使我县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面临更为复杂的多层次挑战。从国内看,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经历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面临多种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加大等一系列新情况、新挑战。从省内看,我省发展形势更为严峻,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从我县自身发展情况看,主要面临五个方面的矛盾:一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要务是加快发展,但我县总体上仍属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提升经济总量、实现人均收入翻番,特别是达到省内平均水平任务艰巨。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与产业结构落后的矛盾。我县目前仍属于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弱县。农业大而不强,传统产业优势下降,工业化水平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投资拉动减弱、内需动力不足、外贸结构不优;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工业企业运营困难,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缺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没有完全形成,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加快推进改革、克服传统体制机制阻力。四是加快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我县城镇化率仅为30%,且城镇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在城乡公共服务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治理水平都会提出新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五是实现经济发展预期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土地等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增强。而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养殖粪便污染,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环境,垃圾收、储、运困难,污水处理厂管网不配套、运营难等问题都比较突出,真正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因此,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把握规律,主动适应新常态;必须坚定信心、锐意进取,牢牢抓住战略机遇,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创新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科学谋划、积极推动我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二章  抢抓战略机遇 谋划振兴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遵循“四个着力”要求,抢抓新一轮“振兴东北”机遇,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深入实施“五大基地”、“五大板块”、“五大中心镇”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工业化,统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调发展,着力建设“天下粮仓、能源大县、换热之都、生态新城”,把昌图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充满活力、幸福美丽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第二节  发展原则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共享发展。以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坚持就业优先,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现全县人民共同迈进小康社会。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推进结构调整,实现优质高效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强一产、做大二产、做精三产,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结合昌图实际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结构调整的关系,使经济增长与生产要素供给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坚持“五化”同步,以信息化牵引产业结构升级,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夯实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基础,并实现绿色化发展。

  坚持改革创新驱动,实现创新发展。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努力破解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矛盾,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进一步激发全民创新创业热情。组织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更快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建设,实现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形成城乡三次产业有序对接、联动发展新格局;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坚持城乡社会建设统筹,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城乡商贸和要素市场建设统筹,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实现开放发展。积极主动实施开放驱动战略,以参与“铁四经济走廊”建设为平台,主动融入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以创新合作模式、承接产业转移为载体,积极拓展与沈阳经济区和“铁四通”经济协作区的合作空间。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对外开放模式,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坚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实施“青山碧水蓝天沃土”四大工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节能减排,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山青、水秀、天蓝、地绿新昌图。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县将继续建设“天下粮仓、能源大县、换热之都、生态新城”,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充满活力、幸福美丽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加速工业化进程,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强县、能源大县、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县要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变。凭借农业资源优势,依托农高区和现有农事企业,通过内部转型升级和引进外来企业,建设绿色食品工业强县。依托煤炭、煤层气、风电、秸秆等资源,统筹做好能源基地建设和新能源开发利用工作,建设能源大县。不断完善老四平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及平台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将园区建设成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变农业大县为农业强县。以确保优质高产、产能持续稳定提升为重点,做强做优粮食、畜

  牧两大主导产业,着力发展花生、蔬菜、榛果、休闲农业四大特色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力争把昌图建设成为生态良好、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农高区内建设农产品内陆港,逐步建成东三省农产品交易主体市场,真正成为天下粮仓。

  ——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大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力度,建设好滨湖新城区和辽北新城,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设美丽昌图。

  ——建设法治昌图、人文昌图,增进人民福祉。加强法治政府、廉洁政府建设,提高司法公信力。着力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创建国家级平安县。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公共文化投入,提升全县人民文化素养,建设书香昌图、人文昌图。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增进人民福祉。

  关于我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既要考虑符合我县县情、满足人民新期待,又要保持经济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待省、市规划颁布后,我县再进行详细论证修改。初步预计到“十三五”末,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0亿元,年均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7.06亿元,年均增长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85亿元,年均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4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完成2750万美元;进出口总额五年累计完成8270万美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6%;城镇化率达到38%;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4%以内;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21万亩以上;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8%;森林覆盖率达到15.03%;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专栏1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属性

2015年

基数

2020年

目标

累计或年均增长

(%)

经济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预期性

150

200

6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30

38

1.6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预期性

40

44

0.8

创新发展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

预期性

1.39

2

0.12

互联网普及率(%)

预期性

100

共享发展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预期性

>6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约束性

9.8

11.4

3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预期性

0.31

0.3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万人)

约束性

2.31

13.4

100

每千人口执业医师数(人)

约束性

1.31

1.55

3.42

每千名老年人口养老床位数(个)

约束性

23

28

4

绿色发展

耕地保有量(万亩)

约束性

421

421

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约束性

[>8]

森林

发展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12.72

15.03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459.34

582.94

2.31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约束性

11.5

6

氨氮

13.2

8

二氧化硫

7

4

氮氧化物

10

6

第三章  坚持工业强县战略 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增量提升与存量优化并举,调结构与促发展并重,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推进工业向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第一节  产业发展集群化

  按照扩总量、重质量、调结构、创品牌的总体思路,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工业、换热设备、汽车零部件、新型能源四大基地,完善载体功能,优化空间布局,工业项目集中向昌图镇、八面城镇和老四平镇的三个重点开发园区集聚,实现土地利用和规模效益最大化。

  ——绿色食品工业:依托农高区、八面城辽北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亮中桥健康食品产业园,以品牌建设为重点,通过技术改造及新品研发,扶持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拉长食品产业链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逐步将昌图建设成为全省绿色食品工业基地、消费品工业强县。农高区以绿色、生态、示范、引领为方向,加大高端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力度,加快推进年加工120万吨玉米产业园项目建设。辽北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绿色玉米饲料、绿色大豆、绿色水稻、绿色果蔬等五大产业链,鼓励支持重点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拓展市场、改造升级,提升企业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亮中桥健康食品产业园要充分依托亮中桥镇水资源和新三线区位优势,建设以矿泉白酒、豆制品精深加工等特色食品加工为主的绿色产业集群,叫响亮中干豆腐、白酒、矿泉水品牌,实现规模化、特色化、绿色化生产。

  ——换热设备产业:围绕建设一流换热设备产业新城的发展思路,打造换热设备产业园,建设全国换热设备之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金融、研发、检测、信息、培训、电子商务六大平台,实施科技引领、项目支撑、服务助力、功能提升四大发展战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产业联系紧密、利益共享的换热设备产业链。扶持企业转型升级,打造基地产品品牌,开拓蒙古、俄罗斯市场,争取换热站出口装配。将换热设备产业基地建设成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四平市联合争创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

  ——汽车零部件产业:抓住地处长春、沈阳两大汽车城之间的区位优势,在老四平工业园区内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重点建设道路、供水、排水、燃气、供暖、电力、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完善创业孵化区、电子技术区、零配件区、整装区和物流区等配套功能,为入驻企业的生产、研发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支持。抓紧引进具有整车生产资质及国内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用龙头企业带动周围中小企业发展。全力推进光电子产业园建设。

  ——新型能源产业:加大风能投资开发力度,扩大风能开发

  利用,争取到“十三五”期末风电装机容量达到85万千瓦。依托丰富的煤炭、煤层气资源,争取古榆树煤化工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探索引进秸秆转化利用、光伏发电、管道天然气、大型沼气等新型能源项目。

  第二节  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强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主导作用,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科技型龙头企业、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体系建设,组织重点产业技术联盟,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促进关键生产工艺等方面技术水平升级,实现装备自动化、生产管理智能化。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工艺改良、应用新材料,逐步解决产品同质化、单一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问题,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企业创新人才引进和素质能力建设,建设优秀企业家、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队伍,为企业创新、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加强科技企业中心、科技孵化器、检验检测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生产要素交易等创新平台建设,实现企业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节  加强工业品牌建设

  用好国家支持新一轮“振兴东北”发展相关政策,强化品牌意

  识,加强标准化管理,提高质量效益,打造昌图工业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围绕实施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加强工业设计创新,进一步完善换热设备、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条,提升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产业竞争力。支持企业开发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新技术类项目,推进产品迈向中高端市场。

  培育和打造知名品牌,创建驰名商标。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国家级质量免检产品,鼓励我县传统优势产业创建地方品牌。

第四节  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

  把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工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生产方式向智能化、数字化、精细化转变。

  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实施企业信息化示范应用工程,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实现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零的突破。扩大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范围,加快推进重点企业应用数控技术,逐步实现智能化。大力推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提升网上销售和采购商品比重。加强适应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特点和需求的研发工具、智能装备、过程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发展和完善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重点支持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发展。

专栏2  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及重点工程

产业集群: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辽北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亮中桥健康食品产业园、换热设备产业基地、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光电子产业园。

重点项目:焊接板式换热器研发项目。古榆树煤化工、生物质燃气、光伏发电、管道天然气、大型沼气等新能源项目。大兴、朝阳、三江口镇等一批风电项目。大功率动力电池、铝镁合金轮毂、捷新光电产业园项目。无抗生素仔猪保育料等农产品加工项目。曙光集团安全食品、盛德集团樱桃谷鸭、矿泉水、酒、茶、饮料等食品加工项目。

第四章  强化基础地位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

  第一节  优化农业总体布局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以最大限度发挥地域、产业优势为主导,继续优化农业布局,引导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规模效应,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空间布局:坚持“一核一体两翼”发展。“一核”即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引领全域农业产业发展。“一体”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种养交错的中部平原广袤地带,重点发展玉米、畜牧、蔬菜产业,形成发展主体。“两翼”指西翼和东翼。西北部沿河平原和风沙区水资源丰富,自然景色优美,重点发展水稻、花生产业及休闲农业,形成西翼发展区;东南部低山丘陵区林业发展条件优越,重点发展榛果特色产业,形成东翼发展区。

  产业布局:重点发展“两大主导产业、四个特色产业”。以粮食和畜禽“两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支撑现代农业发展;以花生、蔬菜、榛果和休闲农业“四个特色产业”为增长点,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

  1、主导产业

  ——粮食产业:粮食产业以玉米、水稻和马铃薯为主。玉米、水稻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即从平安堡镇到十八家子镇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整个昌图县中部的玉米优势发展区、西北部东辽河流域5镇3场水稻优势发展区;马铃薯以大洼镇、通江口镇、曲家店镇、东嘎镇等镇为优势发展区。进一步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通过适当缩减玉米面积、增加高效作物种植面积、调整种植业产业结构,通过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

  ——畜牧产业:重点打造“两带四区”,提高畜牧业发展水平。“两带”即昌南带和昌北带,“四区”包括以八面城镇为中心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以老城镇为中心的生猪产业优势区、以亮中桥镇为中心的黄牛产业优势区和以朝阳镇为中心的蛋鸡产业优势区。在畜牧业优势区内,重点扶持建设规模化的生态养殖小区。进一步加强“昌图黑猪”、“昌图豁鹅”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打造畜禽产品知名品牌。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经营格局。推行畜牧业订单式生产。

  2、特色产业

  ——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胡萝卜等特色蔬菜生产。设施蔬菜以八面城镇、宝力镇、平安堡镇为优势发展区,胡萝卜以平安堡镇及周边地区为优势发展区。到“十三五”期末,全县瓜菜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面积超过30万亩。力争实现蔬菜生产标准化、信息化技术全覆盖,形成以网上蔬菜市场为平台的现代化网上销售与网络管理模式。

  ——花生产业:在西北部东辽河流域沙性土区域,由傅家镇、古榆树镇、七家子镇、三江口镇、曲家店镇、长发镇和傅家林场“六镇一场”形成一条优势产业带。依托辽宁绿丰花生玉米研究所及其原种繁育基地,推广新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建设古榆树、傅家花生销售集散地,培育和壮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东北花生加工中心,大幅提升产业效益。到“十三五”期末,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55万亩。

  ——榛果产业:以东南部昌图镇、泉头镇、下二台镇为优势发展区。适当扩大榛果开发面积,强化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生产、采后处理与加工、市场物流与信息建设,建成布局优化、竞争力强的榛果产业链,创建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榛果产业示范基地,提高榛果产业的整体效益。到“十三五”期末,榛子开发面积达到14万亩,寒富苹果开发面积达到7万亩。

  ——休闲农业:以拓展农业功能、转移农业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品牌创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挖掘、特色农业发展为主攻方向,开发休闲农业。依托辽河流域优越的自然环境,将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与辽河源头自然风光、东部天然次生林自然保护区和榛子生态园等旅游资源深度结合。在辽河沿线打造西翼辽河源生态休闲度假区,在东部山区打造东翼山体景观风貌区。创建观光休闲、养生度假、文化旅游和乡村体验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第二节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载体,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突出引进高水平农产品加工项目,着力建设玉米、稻米、生猪、肉牛、肉禽、花生、果蔬等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加快发展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电子商务等方式,千方百计搞活农产品流通。到2020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其中精深加工率达到40%。

  围绕农产品深加工的原料生产,打造特色玉米生产基地、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开发建设花生、蔬菜、马铃薯、胡萝卜、榛子、寒富苹果、生猪、肉牛等优势产业基地,强化“一村一品”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产业村。

  大力扶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保证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和基地农户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实现共建共享。

  第三节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构建强有力的农产品和农资监管体系,探索建立

  长效监管机制,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水平。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经营准入管理。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积极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因地制宜、梯度推进农产品产地安全证明制度,加强畜禽产地检疫,强化农产品生产检验检测,实现生产源头可控。

  建设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严格制定蔬菜、畜禽产品分级包装标准,推广使用产品标签信息码,建立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每个环节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强化产地安全管理。

第四节  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以农业信息化、机械化、科技推广三大服务体系建设为核心,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以12316为平台,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动态发布辽宁省以及全国农产品供销、农业科学技术、疫病防治、气象预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农业农村政策等信息,为农民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建设农业物联网服务平台,实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技术试验示范工程,重点在温室监控、畜牧生产、精准农业、农产品溯源、环境监测等方面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

  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强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农机装备结构调整,完善新

  型农机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10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人员激励政策,推进与国内一流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在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发展设施农业、实现节水灌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等方面实现关键技术新突破。创新农技推广方法,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

第五节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通过合作与联合的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依法规范、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总结推广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典型,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优化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环境。探索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注册登记制度和入社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护制度,研究制定专门的促进土地股份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扶持政策。探索成立专业型、社区型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健全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的工商登记、服务管理、财务分配、运行保障等各项制度。

  健全经营主体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产业链条各环节组织一体化、利益共同体水平。

  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农产品销售网络和物流、冷链体系,探索建立昌图名特优农产品产销机制,构建名特优农产品销售网络。

专栏3  农业重点项目及工程

高标准农田项目。花生产业示范建设项目、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建设项目、循环农业示范工程项目、秸秆能源转化利用项目、设施农业小区建设项目、粮食储备库、企业仓储设施维修改造项目。

第五章  营造良好环境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注重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第一节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优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引领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和促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细化专业分工,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电子商务三大主导产业。

  ——现代物流业:加强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布局物流园区,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推进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物流业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水平。重点依托农高区在县城北侧建设综合物流信息港;依托高速公路出入口在金家及双庙子打造物流中转服务中心;依托老四平、三江口和通江口的门户区位打造物流节点。发展农产品物流、农资物流,形成连接城乡的农业物流网。支持企业建设物流体系,进一步发展物流快递产业。

  ——金融保险业: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鼓励支持村镇银行发展,引进民营金融机构。规范各类融资平台建设,发展担保公司等金融企业,着力解决县城和中心镇的个体工商户无抵押贷款等融资问题。支持发展各类保险机构,创新保险品种服务,提升保险信用,扩大覆盖面。

  ——电子商务:不断拓展电子商务在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促进电子商务与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农村电商和行业电商。鼓励现有商家发展电子商务业务,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服务,实现网上销售和购进。围绕流通业发展重点领域,运用信息技术支撑流通手段多样化、产品个性化,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流通效率,建立健全流通业信息内容增值服务体系,促进流通企业基本实现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

第二节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运用现代服务理念、经营模式和信息技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优化服务业消费结构,更好地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商贸服务业:以创新经营业态、拓宽服务业领域、改善经营模式、培育市场消费热点为方向,加快传统商贸服务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城乡商贸网络布局,重点建设县城中心商贸集聚区,加快形成以家和美市场为中心的商贸流通中心、以禧徕乐商业城和兴隆摩尔广场为中心的城市商业圈。着力推进昌图镇、八面城镇、宝力镇、毛家店镇和亮中桥镇商贸集聚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覆盖乡村的连锁商业网络,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城镇连锁经营。进一步改造农村集贸市场,发展区域性专业市场。

  ——生命健康业:依托温泉优势资源,以老城镇、长发镇为中心,大力发展温泉休闲度假区。以温泉会议疗养度假、康体保健为核心,鼓励企业投资健康产业,重点发展健康康复中心、五堂养生馆、室内健身中心等,形成集养老养生服务、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命健康产业。积极培育生命健康产业市场。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开发有益于老年健康的产品。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促进医疗保健、健康保险等相关产业发展。

  ——旅游业:根据昌图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构建“一核两翼三区”的总体空间布局。“一核”指县城综合服务区,“两翼”指辽河源生态休闲度假区、东部山体景观风貌区,“三区”指北部特色产业观光区、中部历史文化风貌区、南部乡村生活体验区。“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辽河源生态湿地旅游示范区、东部沟域休闲度假区和滨湖新城温泉度假区。大力发展采摘和认领农业、温泉旅游、乡村旅游、历史文化游,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乡村美食之都”品牌。依托高铁站,形成沈阳、长春一小时经济圈,吸引城市人口休闲度假。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实现旅游开发与文化提升相促进、产业增效与传承文明相结合,实现旅游产业新突破。

  ——房地产业:继续实施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城镇、垦区、林区等棚户区改造,抓好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优先消化存量房,合理布局商业地产开发,促进养老地产、旅游地产发展,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提高房地产规划设计与施工建设水平,强化建设质量、内在品质和安全保障。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在土地出让、农民工工资保障、动迁回迁、合同签订等环节的监管,切实维护开发商及广

  大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房地产综合交易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房地产交易市场,加大对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第三节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强化政策支持。发挥制度优势,建立高效灵活的实施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及国家规定没有明令禁止的服务领域,吸引社会资本向服务业集聚,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服务业投资、建设和经营。引导和支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流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托管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

  打造合作平台。建立大型企业信息网络和信息通报制度,在工作协调、网点发展、信息交流、业绩宣传、政策服务、权益维护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各地企业多种形式合作发展。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利用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等方式,引导中小企业纳入组织化与规范化流通体系,促进服务业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促进全县服务业更快发展。

专栏4  服务业重大项目及工程

商品市场:禧徕乐五金装饰城、禧徕乐家居精品馆、三江口综合商城、农资大市场、农机大市场、建材市场建设项目、傅家镇昌图花生交易市场、宝力鼎盛大市场项目、宝力镇农贸大厅改建、亮中桥镇荣威现代生活广场、黄牛交易市场扩建项目。

商贸物流:昌图工业园区物流园、三江口物流园、八面城仓储物流城、昌图粮食及农副产品物流港、昌图银河物流城、大鹰物流基地。

商贸综合体:老四平居然城、文澜尚品城市综合体、昌图西站商业综合体。

旅游业:辽河源生态湿地旅游示范区项目、东部沟域休闲度假区项目、滨湖新城温泉度假区项目、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电子商务:工业园区换热设备产业基地电子商务平台、辽宁曙光食品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平台,古榆树镇电子商务平台及电商服务站。

第六章  完善网络体系 强化基础设施支撑能力

  第一节  完善现代交通网络

  扎实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民生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等五大交通建设,努力打造公路建设、安全保障、养护管理、运输服务“四张网”。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干线公路升级改造、运输枢纽优化、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和智能交通建设四大核心工程,构建连接县城、中心镇和乡村的快速便捷交通网。

  围绕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四好”新目标,改善农村公路现状,加速现代运输业发展。加强以交通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为重点的交通行业管理,切实发挥道路运输主导、先行、拉动作用。

第二节 构建高效智能信息网络

  完善优化电网布局,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升级,提高电网的输电效率和智能化水平。结合农网升级改造和技术改造工程,解决现状电网存在的设备安全隐患、设备重载、过载、低电压台区、网架结构等问题。全面提高供电的灵活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加快宽带网络普及提速。推进覆盖城乡的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及有线电视网络光纤改造,加速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建设,构建下一代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县城光纤到户、农村光纤到村。

  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强化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优化货运枢纽集散功能,加快快递服务园区建设,

  在机关、学校、住宅小区推行智能快件箱等快递服务,实现物流系统、网运系统互联互通。

  推进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强化人口、金融、税收、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统计和重点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建设,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

第三节 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功能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打通东环路、北环路,形成城区完整道路网。加快县城供水管网及配套水厂建设,完成滨湖新城区、农高区给水工程。探索下沉式绿地建设,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净化生态等功能。敷设昌图门站至老城、老四平工业园区、八面城、农高区燃气管线及附属设施,到2020年,八面城、亮中桥、宝力、金家、毛家店等五个镇开通天然气输配。适时启动热电联产项目。

  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能力。全面提升公共交通吸引力和竞争力。扩大设施规模,提高保障能力,提高公共交通设施供应水平和运行效率,营造适度宽松、有序的乘车环境,降低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成本,全面提高公交行业服务水平,使公共交通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首选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县城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公交车万人拥有率达到15标台。推进短途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积极推动城市公交向郊区、新城区发展。

  第四节 构建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用水需求,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构筑开发合理、配置优化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深入实施东辽河、招苏台河等主要江河及其沿河重点城镇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加快病险水库、水闸、堤防、险工险段除险加固建设。加强抗旱应急管理,建设引提水工程15处。完善水文基础设施与预警系统,加快山洪灾害易发区治理及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提高综合防灾能力。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型灌溉排水骨干工程,继续加强易涝地区排涝工程设施建设、改造工作。推进农村河塘整治,重点建设方塘120座、塘坝46座。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55.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专栏5  市政基础设施、水电交通项目

市政设施:昌图滨湖新城区配套道路、政府路西拓、北环路东段、北环路西段、东环路、平安大街等道路以及棚户区改造道路工程。

交通项目:京哈线绕城黑色路面、京哈线非绕城改扩建路段加宽、西二线黑色路面、京哈高速公路杏山枢纽立交改建、昌威线改扩建项目。毛家店主线收费站改扩建项目、开奈线昌图通江口特大桥新建桥梁项目、西二线昌图辽河特大桥新建桥梁工程。县级以上公路大、中修工程,乡村道路断头路贯通、村村通互通新建工程。乡、村道路大、中修工程。建制村优选通达路线窄路路段加宽工程。乡级公路安全防护工程。公路绿化、美化工程。

供水设施:昌图滨湖新城区、农高区给水工程。扩建南城子引水工程、昌图中法净水厂、南城子水库至县城净水厂输水管网、县城区配水管网更新改造续建工程。

河流工程:水利河闸项目、新建水库项目、河道治理工程、河流防洪工程、集成式一体化净水厂项目。

天然气储配:昌图、老城、老四平工业园区等地管线及配套附属设施。八面城、亮中桥、宝力、金家、毛家店等镇开通天然气输配工程。

电网改造:变压器改造、老旧线路改造、低电压台区治理项目。

第七章  推动新型城镇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建设辽北现代化中等城市为目标,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域发展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优化城乡发展布局

  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我县发展实际,将我县发展空间划分为城镇、农业、生态三类,形成主体功能明确、区域分工合理、优势充分发挥、资源环境持续、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城镇空间:重点进行城镇建设,发展二、三产业。主要包括昌图县城(昌图镇、老城镇、马仲河镇)、八面城镇、老四平镇、宝力镇、亮中桥镇、三江口镇。

  ——农业空间:主要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功能,促进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八面城镇、宝力镇、老城镇、毛家店镇、亮中桥镇、傅家镇、古榆树镇、马仲河镇、泉头镇、四面城镇、大洼镇、大四家子镇、通江口镇、双庙子镇、金家镇、鴜鹭树镇、三江口镇。

  ——生态空间:主要承担生态服务和生态系统维护功能,适度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辽河流域与西北风沙区域主要包括通江口镇、两家子农场、大四镇、后窑镇、长发镇、七家子镇、古榆树镇、三江口镇;东部丘陵与沟域带包括昌图镇、泉头镇、马仲河镇、下二台镇。

第二节  明确城乡发展重点

  坚持产城互动,完善城镇空间布局和配套功能,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五大板块”、“五大中心镇”建设。

  ——五大板块:将县城城区发展范围逐步扩大至马仲河镇、老城镇,形成昌图-老城-马仲河三位一体格局,重点打造中心城区、滨湖新城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农高区和南湖新区“五大板块”,将其建设成为集居住、商业、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城区,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农高区要建成以绿色食品、农产品及生物科技三大加工业为主,以农作物种植技术示范基地、农业观光旅游为辅的综合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县城中心城区要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增加公共服务,提升城镇功能。滨湖新城区要完善道路、供水、供热、供电等基础设施管网,建设集生活居住、生态景观、文化教育、商业服务、教育培训、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新城。南湖新区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做好棚户区改造收尾工作,改善棚户区居住环境,打造宜居新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要力争打造以禧徕乐为龙头的集商贸、现代物流、专业市场、交通枢纽、品质居住、配套服务等为主的商贸物流区。老城镇与马仲河镇作为县城的外延,主要是加快与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管网对接、产业对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老城镇重点发展温泉旅游、蒙满文化观光、农事采摘体验等旅游项目,同时建设农资建材市场。马仲河镇要建成现代服务业聚集区的后勤保障基地和昌图农产品销售集散地。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餐饮服务和集贸交易。

  ——五大中心城镇:加快推进“五大中心镇”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使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次中心,连接城乡的重要节点。构建沿102线、新三线、四阜高速公路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隆起带。八面城镇作为昌图县第二大城镇,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和绿色果蔬生产等相关产业,形成与昌图镇南北呼应的综合城区,建成昌北经济社会文化中心。宝力镇充分发挥本地农业、商贸优势,以木材、饲料、肥料、食品等生产加工业为主导,打造县域中部地区中心城镇。亮中桥镇充分发挥能源、食品、水资源优势,以新型能源、健康食品为依托,不断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成县域东南部地区中心城镇。三江口镇以建设“东辽河三省边界特色风情小镇”为目标,发展特色农、林产业,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打造辐射内蒙、吉林的农特产品、农用物资集散地。辽北新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为老四平工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逐步成为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针对“空心村”和“老人村”现象,适时开展合村并屯工作。探索启动城郊村整村城镇化试点,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逐步实现农民生活市民化。

  第三节  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促进

  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布局优化、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稳步开展人口自由流动和户口迁移工作,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拓展居住证附加公共服务功能,合理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进一步完善城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和征地补偿等机制,优化农民进城就业和安居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为实现人口转移搭建必要载体。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生存技能,为农村人口融入城市打好坚实基础。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通过开展农村宅基地和农用地流转试点,推动农村人口向县城和中心城镇转移。

  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优化城镇发展环境,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加大县城及中心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县城与重点镇公共服务功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探索城镇化运作模式,拓宽政府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城镇化建设。

  第四节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完善基础设施运营养护管理市场化机制,推动维护管理投入的稳定增长。强化联动管理,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平台联动、

  发现机制联动和执法工作联动。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系,健全完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提升社会公众对物业管理服务的满意度。

  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城市交通、教育、医疗、社区、城管和便民服务等方面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完善城市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载体,加强市容环卫设施建设改造,巩固创卫成果,为广大市民群众创造整洁、优美的市容环境。

专栏6  城镇化建设项目

基础设施:县城中心区、农高区、滨湖新城区、南湖新区、辽北新城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八面城镇、宝力镇、亮中桥镇等重点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园林绿化:扩建北山公园,昌图滨湖新城湿地公园,街路扩建、改建绿化工程。

保障安居工程:县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棚户区改造项目。

垃圾处理:县城区简易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封场工程。

第八章  聚焦绿色发展 建设宜居美丽昌图

  牢固树立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争创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美丽昌图。

第一节  提高环境质量

  坚持以保障人体健康为核心,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突出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治理,大力实施青山、碧水、蓝天、沃土工程。

  ——青山工程:实施青山保护分区管理,将昌图县纳入京津冀森林自然生态保护和恢复规划。加强森林保护与培育,加快扩林增绿,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以生态公益林建设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构建比较完整的生态屏障,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生态需求。

  ——碧水工程: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深化马仲河、亮子河和招苏台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大畜禽养殖等重要水污染点源治理力度,加大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监管力度,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昌图县出境断面及境内主要河流水质年均值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Ⅳ类水质标准。辽河干流、东辽河昌图段等主要河流争取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

  ——蓝天工程:加快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治气治霾,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新建耗煤项目等量替代制度。淘汰燃煤小锅炉,推广脱硫、脱硝、除尘技术,有条件乡镇力争实现镇场一热源。严格控制堆场扬尘、建设扬尘和交通扬尘。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

  ——沃土工程: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实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环境监管,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培肥耕地地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土地整治工程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第二节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以节约优先、减量化再利用为基本方针,实现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推进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形成节约资源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深化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体系建设,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材、换热设备等优势产业,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能源梯级利用、废水处理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

  逐步形成农林牧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的零售批发、住宿餐饮、物流为重点,推进服务主体生态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消费模式绿色化。

  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促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完善餐厨废弃物收运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行绿色建筑和绿色交通行动。加强市容环卫设施建设改造,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提高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第三节  建设宜居乡村

  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建设“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生态优良、各具特色、富庶文明”的宜居乡村。

  结合我县人居环境实际情况,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推动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实现居住环境干净、整洁、便捷,创建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实现全县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大力创建生态乡镇、文明生态村。建立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运行体系,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处理。引导农民开展秸杆还田、青贮,鼓励秸杆资源化、能源化利用。

  加大点源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限制和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鼓励引导农民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开展禁养、限养、宜养区划定及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的淘汰搬迁工作。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确

  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规范的污染治理设施。逐步健全完善农村环境治理和监管体系。

专栏7  生态环境重大工程

河流治理:马仲河、亮子河流域专项治理工程。国美集团、铁岭九星集团生猪养殖场生猪养殖粪便、废水处理设施工程。东辽河、招苏台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招苏台河流域曲家段建设人工湿地。条子河断面建设人工湿地。

大气治理:西部风沙区生态恢复工程、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取缔建成区内10吨以下取暖、

生产经营用途的燃煤锅炉等燃煤设施。热源厂除尘、脱硫等环保改造治理工程。

污水、垃圾处理:在未建设污水处理厂的镇场至少建一座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及配套管网工程。市容环卫设施建设改造工程。

第九章  全面深化改革 打造对外开放新优势

  以培育经济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为导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力开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对内对外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

第一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新审批方式,逐步实现网上审批、在线运行和限时办结。完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管理长效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行政问责制度,逐步形成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机制。

  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快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维护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和公平交换。优化市场环境,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完善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加快推动信用法规和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统一征信系统,引

  导企业积极运用信用评级、信用保险、商业保险等信用服务产品扩大信用交易,鼓励个人扩大信用消费。深入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培育发展一批民营企业,拓宽非公有制经济投资领域和范围,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支持金融创新,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壮大。搭建农业金融创新平台,完善现代农业金融体系,探索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探索政府发债,采用PPP模式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创新财税体制改革,严格执行新预算法,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和楼堂馆所建设。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加快营改增、资源税、环境保护费改税等改革。

第二节  培育外经外贸竞争新优势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机遇,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开放型经济,争创对外开放新优势。

  通过“区域合作”示范。辽北新城要加快推进与四平市产业一体化、功能一体化、城市一体化进程,争取与四平市联合打造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在“铁四通”区域经济合作中起到引导、先行和示范作用。

  通过“引进来”升级。大力实施“外商内招”、“以外引外”战略,探索“以贸引外”和“以侨引外”的路子,实现由综合性招商向产业化招商转变。建立健全外经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积极搭建资金、市场、出口担保、电子商务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通过“走出去”联动。统筹推进企业、产业“走出去”,鼓励引导支持现有产业基地逐步向行业出口基地发展。进一步利用铁岭保税物流园区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转口贸易等功能,促进贸易便利化,发展壮大外贸企业。实施出口品牌战略,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引导原料型、低端产品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变,加快出口产品转型升级。优化劳动力结构,建立优质对外劳务输出基地。

专栏8  引进外资、出口创汇重点领域

引进外资领域:农业产业化、食品加工、旅游、换热设备、汽车零部件、光电子、能源开发领域。

出口创汇领域:食品、换热设备领域。

  第十章 加强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发展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普惠于民,建设安居乐业幸福昌图。

  第一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逐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县。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质量提升。坚持公益普惠、优化资源、合理布局原则,加强幼儿园建设。建立以县中心幼儿园和镇中心幼儿园为龙头的早期教育网络。不断提高幼儿园园舍、设备设施、玩教具和师资配备水平,到2020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左右,评星定级幼儿园达到80%。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优先满足基本需要。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保障贫困家庭子女、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农民工子女和孤儿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受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到2017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2020年,彻底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型。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模

  式,发挥一高中辐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特色高中创建工作。加大学校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开设多元化选修课程和多层次必修课程,探索实施分层教学、走班制和学分制。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以上。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全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探索培养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现代学徒制。以县职教中心为依托,改善职教办学水平,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县职教中心打造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示范校,争创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县。到2020年,基本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职教中心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达到60%。

  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落实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提高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到2020年,全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第二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创业作为就业之源,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更加公平地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全县人力资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拓宽就业渠道。大力推动创业型城市建设,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

  争取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劳动力素质,改善劳动力就业结构,提高就业弹性和就业容量,有效减轻结构性失业压力,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鼓励和支持外出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乡亲就业。

  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干部使用原则,优化干部年龄结构,提高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围绕产业升级核心技术需求,抓好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培养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企业家。强化专业技能、经济管理、科技创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形成人才聚集效应。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全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优化普惠制就业培训,推动科研院所、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形成功能完善、普惠共享的人才服务网络。健全劳动关系政策法规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民生为本”方针,建立覆盖城乡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

  实施全面脱贫工程。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扶助一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和就业。易地搬迁和危房改造安置一批居住条件恶劣的贫困户,低保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一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精准救助一批因病致贫的返贫人口,逐步增强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能力,保障贫困人口基础教育和医疗服务水平,使贫困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实现全县13.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以改革为动力,构建城镇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保险体系框架。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预防体系,完善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政策体系。健全社会保险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不断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和手段,认真落实参保政策,建立多层次缴费平台。加快推进信息管理系统全县联网,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逐步推进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高水平、均等化。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努力做到应保尽保。不断提高救助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全覆盖。积极推进创新社会治理,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加强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残疾人、孤儿福利,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加大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加强对贫困、留守妇女的帮扶。继续实施城市保障性住房和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健全租赁住房补贴、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制度,大幅度增加租赁补贴发放户数,努力做到居者有其屋。

  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协调发展。完善计划生育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计划生育服务能力。全面实施“二胎”政策。统筹推进妇女儿童与健康、教育、环境、法律,妇女与经济、社会保障,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儿童与福利等8个方面工作,为妇女儿童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推动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提升妇女儿童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女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体育健身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支撑,以卫生监督为保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高质量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城乡居民医药费个人支付负担。构建公平可及、服务有效、资源节约、群众信赖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实现小伤小病不出村、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一般大病不出县的目标。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完成县一院、二院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完善乡镇卫生院体制,实现城乡居民个人健康档案网络化全覆盖。“十三五”时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居民健康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不断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全面提高全县人民身体素质。加强社区、行政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体育场地、健身器材数量。加强老年人活动场所和器材设施建设,不断提高老年人健身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打造县城南部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区、县城北部和西部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区、县城中心体育销售产业区、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区,形成完整的体育产业功能体系,为全民健身提供服务保障。加强竞技体育工作,争取在市以上比赛中多拿好成绩。

第五节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全面实施“文化强县”发展战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构建“人文昌图、书香昌图”。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宣传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城乡群众享有文化权益程度。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服务空间,争创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级文化先进镇(街道)、先进村(社区)。挖掘整理生态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餐饮文化、庙会文化及特色农产品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支持“中国书法之乡”书法创作普及和提高,将我县打造成辽宁省乃至全国“书画第一县”。进一步完善各乡镇综合文化站等重点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运行管理体系,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抓好重点文化产业发展。

第六节  完善公共社会事业发展体系

  继续完善公共社会事业发展体系,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县人民。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新建虚拟演播室和新闻实景演播室,确保与省市级电视台的对接、沟通,实现标清化向高清化转换。巩固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推进有线电视全省“一张网”和两网融合工作,实现公益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播出。

  推进民族宗教事业发展。着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不断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结合百乡万户惠民工程,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促进乡村休闲旅游、民族风情体验旅游业发展,促进群众就业和增收。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和民族地区学校扶持力度,优先解决少数民族学生上学通行不畅问题。发挥宗教人士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依法依规发展宗教事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加强防震减灾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和防震救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震灾害防御能力。进一步推动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深入发展,加强全县防震减灾应急中心建设,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防震减灾战略要求。

  大力发展档案事业。加强档案安全保管体系建设,建立以县综合档案馆和镇(场)、县直机关档案室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巩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和国家二级馆成果,加强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和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馆藏档案全文数字化达70%。健全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专栏9  社会事业重点工程

教育重点工程:义务教育学校建筑面积扩增项目、标准化体育场和体育设施建设项目、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实验室和图书室数字化项目、职教中心易址新建项目、幼儿园园舍建设项目、滨湖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素质教育中心建设项目。

卫生重点工程:昌图县新区医院建设项目、中医院新建门诊病房综合楼建设项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卫生监督所业务楼项目。

体育重点工程:县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八面城体育馆建设项目。

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四面城城址整体综合保护及展示项目、村级文化广场建设项目、社区文化场馆达标升级建设项目、文化下基层服务项目、县镇村三级文化队伍培训项目、历史文化综合开发项目。

其他社会事业重点工程:昌图县档案馆建设项目、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项目。

第十一章  建设法治昌图 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十三五”期间,我县要大力推进法治建设,实现法治政府基本建立,公正司法不断深化,监督机制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公民法律素质全面提升。

  第一节  加强法治建设

  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全面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的程序和论证制度,创新公众参与规范性文件制定方式,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制定后评估制度,及时进行立、改、废工作。积极推进综合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错案责任追究制。建立和推行依法行政监督办法和评议考核制度,加强政府内部层级监督、审计和监察等专项监督。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加强诚信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实现法治政府目标。

  加强法制社会建设。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内容,不断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培养人民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和习惯。建设覆盖城乡的居民公共法律

  服务体系,加强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实现法治和道德建设相结合。

第二节  维护司法公正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社会主义司法体制。落实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制度,推进审判公开、执行公开、检务公开、警务公开制度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法院、检察院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司法透明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改革,深化公安改革。明确司法机关内部各层次权限,完善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活动机制。强化司法监督,积极发挥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畅通各种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实效。依法保障公民诉讼权利。确保审判权、检察权、侦察权依法规范运行,提高司法公信力。

第三节  构建和谐社会治理体系

  遵循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改革方向,着力改进社会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扎实推进法治昌图、平安昌图建设。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注重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实战化水平,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健全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实现政府治理

  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切实强化主体责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落实稳控责任,持续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确保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为实现全县长治久安创造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  加大保障力度 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实现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必须建立完善的规划实施机制,必须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大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和实施保障力度,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节  加强要素保障

  土地保障。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从用途结构、区域布局、供地节奏等方面加强土地储供调控,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我县三类空间划分严格执行建设用地标准,确保工业、休闲旅游业及社会领域、城乡建设等重大项目用地。加强土地闲置资源的盘活,系统谋划在储土地综合利用。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利用绩效评估长效机制,提高集约节约用地水平,加强耕地保护,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与考核,建立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严禁占用基本农田,严禁镇村违法出租土地、山场,坚决制止违章建设。

  资金保障。结合我县“十三五”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统筹安排地方财力,确保重点领域、重大项目资金需求。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创新政府投入方式,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扩大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休闲旅游等领域。加强银政、银企、银农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发展投融资担保机构并规范运作,提高投融资能力。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健全债务

  预警机制和负债投资决策责任机制,保持“低债务”发展。

  科技保障。坚持“科技强县”发展战略,集中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构建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科技服务机构等组成的区域创新网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运用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机械制造、绿色食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光电子、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强化物联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工程。不断完善创新环境,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造热情。

  项目保障。要始终抓住大项目牵动战略不放松,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集群、城镇功能、新城建设、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推进实施好换热设备、汽车零部件、光电子及其配套产业等重点工业项目,中心城区、辽北新城、滨湖新城区、南湖新区及重点镇场的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项目,古榆树煤化工、风电等能源开发项目,农高区、辽北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亮中桥健康食品产业园等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项目,辽河流域生态治理等生态环保项目,新城九年一贯制学校、骨科医院、敬老院等一大批社会民生项目。

  第二节  加强实施保障

  强化政策导向,建立完善与规划相配套的政策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在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过程中出台的各类政策,研究制定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吸引人才等方面的鼓励支持政策。强化政策引导,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向昌图集聚。建立完善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生态补偿相关政策,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制订实施加强就业培训的专项政策和创业带动就业机制,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专项政策,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

  加强规划分工落实。建立以《规划纲要》为统领,以各专项规划、镇场规划为支撑的规划体系,完善城乡发展、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做到“多归合一”。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将《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根据《规划纲要》制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年度执行方案,将《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各年度计划之中,确保实施的连续性。加强规划与项目审批联动,确保规划实施的严谨性。

  加强实施监督评估。强化对规划实施的评估检查,并结合发展形势变化对《规划纲要》进行动态调整。加强规划宣传,着力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人民大众的信息沟通和交流机制,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促进规划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