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昌图县政府办公室 时间:2021-12-24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和攻坚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进程,早日实现富民强县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实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五年,全县人民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全面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历史罕见干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突出成绩。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到2010年年末,我县GDP实现20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6倍,年均增长29.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5.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7.1倍,年均增长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2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8.5倍,年均增长5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2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长18.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期末的47:17:36调整到31:35:34,二产提高18个百分点。五年来,累计投入工业园区建设资金13.4亿元,园区起步区基本实现“六通一平”,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农业产业结构稳步调整,农业生产连续五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其中2006年、2008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家和美商城建成投入使用。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恒信小额贷款公司成功组建,融信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落成营业。城镇建设力度加大。五年来,县城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8.8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9.8平方公里,已成为“城在山下、水在城中、路网畅通、人景和谐”的宜居城镇。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2010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6582吨,比上年减少541吨,减少7.5%;二氧化硫排放2675吨,比上年减少435吨。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为我县“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扎实推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成了第四高中易址搬迁工作,义务教育普九达标,师资力量不断充实,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进展良好,医院软硬件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建设了第一医院病房大楼,新建、改扩建乡镇医院31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年均参合率达93%,新农合工作进入国家前20%先进行列。文化、体育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总人口103.9万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138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6211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城镇化率达到28%。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2360元,是“十五”期末的2.2倍,年均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8946元,是“十五”期末的2.4倍,年均增长19.2%。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状况明显改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所有这些将为我县“十二五”时期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金融、财税、住房、流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林权制度等各项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全面开展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开放型经济体系初见端倪。五年来,累计引进域外投资企业443家,引进资金477.2亿元。外贸出口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预计2010年,外贸出口实现5000万美元,年均增长41%。实际利用外资实现2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82%。五年来累计对外劳务输出1030人。改革开放取得的新成就,将为我县“十二五”时期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经验

  “十一五”时期取得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我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创造了科学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开展了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的“项目年”活动,建设了换热设备产业基地和银河、八面城工业园区,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不竭动力。二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均取得重大进展。不断坚持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工业小县向工业大县的跨越。三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确保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百姓。四是坚持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打造“服务高地、成本洼地、发财宝地”,为招商引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县未来发展将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偏低;二是工业经济依然偏弱,对县域经济发展贡献大的高税收项目不多,招商引资企业还没有发挥出应有效益;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还不高;四是城镇化步伐缓慢,城乡统筹的格局还没有形成;五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六是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维稳压力较大。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

  (三)“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厚积薄发、跨越发展的新机遇,但各种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

  ——世界经济进入缓慢复苏阶段。“十二五”时期,国际金融危机将逐步复苏,各主要政治经济体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步入加速复苏时期,为我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催生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我县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二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跨国、跨区域的产业转移依然活跃,世界范围内生产要素流动逐步加快,这将有利于我县在更大范围开拓国际市场,有效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资源,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国内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十二五”时期,一是国家宏观调控水平将逐步提高,调控的有效性和调控政策的预期性增强,有利于我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二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更加趋向扩大消费需求,推动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这将对我县物流、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继续扩张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也将进一步加大。

  ——全省区域经济崛起。辽宁正处于加快推进全面振兴的重要时期,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全省已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助于我县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互动发展。二是沈阳经济区批准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我县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遇。三是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县在发展县域经济、引进人才、环境治理、生态建设、改善民生等方面得到国家和省、市的政策、资金、重点项目布局等方面的倾向与支持。

  ——我县跨越发展的条件基本成熟。“十一五”时期我县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支撑作用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跃上新台阶,为我县“十二五”时期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具备充分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阶段,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看,经济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后发优势正在逐渐显现。二是具备广阔的发展平台。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我县换热设备、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能源三大基地初具规模,五大主导产业逐步壮大,三个工业园区已建设成为承接大项目的有效平台,成为我县主导产业的集聚地、引领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三是具备强劲的发展动力。招商引资企业逐年增加,投资的乘数效应将在“十二五”期间逐步放大并发挥更大的作用。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自主能力增强,支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日益稳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为消费结构的升级和扩张提供了充足动力。四是具备良好的发展氛围。全县上下已形成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增长还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金融危机影响的后发效应更加复杂化,面临的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安全性因素增加。二是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调整经济结构从重点调整产业结构转向调整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对我县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新要求。三是各地对资源、市场和项目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土地资源的制约和环境补偿成本的提高,给我县实施跨越发展带来新挑战。

  二、总体战略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昌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县升位、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标,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项目招商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变,坚持以增量带动经济结构优化、以增效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全力打造换热设备产业基地、新型能源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工业大县、农业强县、中等城市,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新昌图。

  (二)发展原则

  ——坚持增速提质增效升级跨越发展。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上项目,用项目增强发展的支撑力、扩张经济规模,提高发展速度。突出科技创新,大力培育产业优势强、规模效益好、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型、环保型、外向型企业,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加快主导产业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增加发展效益。抢抓机遇,力求发展速度更快、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后劲更强,跃上新的制高点,实现提档升位、跨越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基本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夯实发展基础。强化节能减排,构建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新突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强化自主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坚持和谐发展。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切实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优化生态环境。加强社会管理,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全面发展,让社会更加公平正义、更加和谐稳定,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局面。

  ——坚持开放式发展。加强与内蒙、吉林的区域经济合作,“向南”通过“沈铁工业走廊”趋近沈阳;“向北”靠近吉林四平连接长春,“向西”通过科左后旗连接内蒙,构建辽、吉、蒙省际间区域经济合作示范区,形成大开放,大合作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力。

  ——坚持统筹发展。着眼长远发展,兼顾各方面利益,促进城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统筹,使发展中的各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三)发展战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十二五”时期,我县要全面实施“三化”、“三统筹”、“四跨越”战略。即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与乡、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工业小县向工业大县、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城市化初期向城市化中期的跨越。

  (四)奋斗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600亿元,年均递增24.6%,一、二、三产业分别达到120亿元、270亿元和210亿元,年均分别递增14.1%、31%和25.3%,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20:45: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00亿元,年均递增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00亿元,年均递增18.9%;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6.9亿元,年均递增24.7%;外贸出口实现10000万美元,年均增长14.9%;实际利用外资实现5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万元,年均递增15.1%;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6万元,年均递增12.3%。

  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县城人口达到25万人,城区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建成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休闲度假的生态型城镇。

  单位GDP综合能耗比2010年降低2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0%;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3%。

  人口总数控制在107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分别达到97%、98%、90%和90%;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力争实现全覆盖。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按照增量调整和存量提升的发展思路,立足工业发展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优化产业布局,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为基础,优化资源利用,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大工业园区建设力度,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全力打造“三大基地”,重点发展“五大产业集群”,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基本形成布局结构合理,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明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格局,确立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实现1285亿元,年均增长33.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实现1260亿元,年均增长35.1%,增加值实现252亿元,年均增长33.2%;规模企业户数发展到700户。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10亿元。

  1、重点打造三大基地

  ——换热设备产业基地。“十二五”期间,我县将继续举全县之力加快换热设备产业基地建设,使其真正成为 “中国热谷”,将其建设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重点园区和销售收入超百亿的特色产业园区。在重点发展换热设备制造业的同时,延伸发展机械制造加工业和配套发展综合服务业,总体上形成“三大产业组团、九大功能分区”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态。“十二五”期间,产业基地新开发面积1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亿元;累计引进项目400个,固定资产投资规模33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50个。到“十二五”期末,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0亿元,基础设施功能达到“九通一平”;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00亿元,投产企业达到300家,年产值实现400亿元。

  ——能源基地。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煤炭、风能和生物质等资源,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突出发展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发煤炭、煤层气、风力发电、秸秆发电,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基地。

  ——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十二五”期间,我县要以产业集群为核心,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依托八面城工业园区,以畜禽系列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禽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市级现代畜牧产业示范区,夯实在沈阳经济区产业分工中的基础地位。“十二五”期间,八面城园区开发面积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9.6亿元。到“十二五”期末,投产企业达到90家,年产值实现50亿元。以银河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资产品制造业。“十二五”期间,银河园区开发面积4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4亿元,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6.4亿元。到“十二五”期末,投产企业达到110家。

  2、积极发展五大产业集群

  ——机械加工业集群。随着换热设备产业基地被列为省级重点基地,以换热产品为主导的机械加工业发展迅速。“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换热设备及其配套产品,并兼顾大型机加配件、农业机械加工产业。“十二五”期间,机械加工企业产品获国家专利5项以上,争取国家级新产品和驰名商标各1项,省级新产品和著名商标各5项,市级新产品和著名商标各10项。

  ——能源产业集群。能源工业是我县的重点支柱产业,是我县工业崛起的希望,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骨干税源。未来五年我们要将昌图打造成一座新型能源工业城。到“十二五”期末,能源工业完成投资222.8亿元,实现产值50亿元。在重点项目上,投资150亿元建设150万千瓦风电项目,投资20亿元建设年产150万吨亮中煤田项目,开发古榆煤田,投资30亿元建设60万千瓦热电联产建设项目,建设国能3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扩建项目。

  ——食品工业集群。充分利用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按生态经济的要求,从原料基地到生产、销售、运输及服务全过程抓好示范,大力提升产品档次,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十二五”期间,投资31.8亿元,新上食品加工项目23个。重点抓好八面、老城及昌图镇畜禽加工基地、亮中白酒、付家和古榆花生加工等基地建设,精心培育大洼马铃薯、平安胡萝卜和榛子等产业。到“十二五”期末,食品工业总产值实现350亿元。重点建设10万吨花生油加工项目。

  在畜禽屠宰及肉类加工方面,重点抓好八面、老城两大基地建设,屠宰业以九星、盛德、曙光、国美、康源、春翔、汉夏、声旺等企业为骨干,到“十二五”期末,实现屠宰生猪加工能力1000万头、肉鸡10000万只、肉牛10万头,加工熟食肉制品15万吨。“十二五”期间,新上屠宰及肉类加工项目12个,总投资16.75亿元,产值实现150亿元。

  在粮油加工方面,利用我县玉米等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粮油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重点抓好玉米深加工、花生深加工、稻谷加工、豆制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建设古榆10万吨花生油项目。

  在饮料生产方面,“十二五”期间饮料工业要以调整产品结构为主要方向,以结构调整带动总量扩张和产品升级,重点抓品牌建设,打造昌图“山雁王”、“曙光巨源益”、“裕合盛”白酒品牌。到“十二五”期末,原料酒产量达到10万吨,品牌酒产量达到1万吨,实现产值7亿元。

  在饲料生产方面,抓好现有东大牧业、大农友、盛德辉发、大成、强大、昌农等饲料生产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重点抓好企业达产达效、技术创新工作,加大产学研合作,在核心技术开发上有实质突破。到“十二五”期末年产饲料突破100万吨,产值突破46亿元。

  在果蔬加工方面,通过加强对外合作,引进资金、技术、人才,重点建设好马铃薯、胡萝卜、榛子等产品的深加工项目。 “十二五”期间,新上项目2个,总投资1.78亿元,产值实现2.3亿元。

  ——化工工业集群。我县化工产业以玉米深加工、糠醛和复混肥生产为主导。糠醛生产在现有毛家店、马仲河、三江口、四面城、金家5家糠醛厂基础上,适时增加糠醇生产项目,提高产品附加值;肥料生产上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开发新产品,增加新产品品种和产量。到2015年,肥料产量要达到50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重点抓好12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

  ——建材工业集群。“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宝力木材深加工产业园,形成规模和产业链,实现产值5亿元。投资5亿元建设300万吨水泥项目。加大白灰生产改扩建力度,扩大产量、提高产品档次。随着亮中煤田建成同步开发新型墙材项目。“十二五”期末建材业实现产值30亿元。

  (二)加快城镇化步伐

  1、加强城镇建设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继续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扎实推进城镇化进程,以此带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内需动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建立科学的城镇规划体系。坚持规划先行,建立功能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发挥规划引导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县城与中心镇的适度、协调发展。形成中心集聚,层次分明、分工有序、重点突出的城镇体系。到“十二五”期末,昌图镇、八面城镇和宝力镇城镇人口分别达到25万人、8万人和3万人,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5%。

  ——优化城镇总体布局。突出县城发展的中心地位,将昌图城区建设成为以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建材、轻纺、商贸、物流、旅游等为主的多产业综合城市、辽北地区重要的副中心城市。大力建设八面城、老城、亮中桥、宝力、毛家店、老四平、三江口、金家、马仲河等9个重点乡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规模适度、各具特色的城镇网络格局。着力提升小城镇的服务和配套功能,增强自身吸纳人口和集聚产业的能力。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把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着力点,增强城镇集聚功能,确保城镇建设在科学、健康、平稳、和谐、有序的轨道上进行。以城镇道路建设为主,加大小街、小巷的新建及改建力度,完成街路巷道的硬化、亮化工程,改造城区给水、排水管线及供热设施。建设休闲广场、园林景观、公园,继续实施“拆仓房还绿地”工程。到2015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绿地率达到38%,争创国家级园林县城。打造银河景观带,建设银河金廊商业街,提升城市品位。

  ——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实现城乡户口一元化管理,放开对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建立健全区域内流动人口就业、培训、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制度和政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一是加大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力度,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城镇困难户和农民变市民的住房问题。二是深化教育制度改革,逐步使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享受同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三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将进城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四是加快二、三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五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政策,实行土地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农民向城镇合理流动。到201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

  ——加快滨湖新城区建设步伐。为适应城镇化建设的要求,沿县城西北,建设昌图滨湖新城区。新城区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计划投资78亿元,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休闲度假的魅力新区。“十二五”期间,建成商业、行政、休闲、度假和滨水五个景观区,争创国家湿地公园。

  2、统筹城乡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努力做好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形成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统筹城乡建设规划,构建城乡一体的城镇发展体系。一是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划工作,打破城乡规划分割的格局,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城镇居民和农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予以规划。着眼长远、适当超前地建立城乡一体规划的管理新体制。二是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将全县空间区域按一、二、三产业实施优化发展、重点发展、限制发展和禁止发展的非均衡发展原则,制定城乡产业发展区域规划,加速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三是调整小城镇建设方案,进一步突出中心镇、重点镇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修编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使其更趋合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新要求。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构建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换热设备产业基地、银河工业园区、八面城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引导工业集约发展,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以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变市民”。加强对外开放工作,加速工业化和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对城乡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农村人口比重。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培育合格产业技术工人。整合就业培训机构和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实现我县从“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

  1、重点发展粮食、畜牧、蔬菜三大主导产业

  ——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亿斤,巩固我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地位。一是重点推广中密高产品种。到2015年,全县中密植品种播种面积达到100%,亩产平均提高100公斤以上。二是采取田间赤眼蜂与白僵菌封垛相结合,全覆盖防治玉米螟,实现统防统治。三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到2015年,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57万亩。四是推广深松整地与保护性耕作。重点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建设项目、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花生产业化示范建设项目。五是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优势农产品生产区域。围绕畜牧业集中饲养和玉米加工企业,重点抓好150万亩以上饲用优质玉米和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水稻生产重点推广超级常规稻,做好品牌大米文章,抓好2个万亩示范区、5个千亩示范区,提高我县大米竞争力。大豆生产主要是推广新品种,努力解决大豆低油低效的问题。

  ——畜牧产业。继续保持畜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重点发展猪、牛、禽三大类畜牧业产品。高标准建设各类畜禽繁育和养殖基地,扩大各类饲养小区的养殖规模,使畜牧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到“十二五”期末,牧业产值实现100亿元,年均增长8.2%。畜牧小区达到1000个。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400万头、125万头、70万只和6000万只,年均分别增长8.2%、7.8%、8.3%和11%,把我县建成辽宁省生猪、肉牛供应基地。一是壮大龙头企业集团。以盛德、曙光、九星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我县畜牧业全面发展。到2015年全县新增亿元以上畜牧龙头企业3家,新组建畜牧龙头企业集团2个。二是继续重点完善“两带四区”建设,在全县建设具有示范作用的畜牧业 “两带四区”,带动畜牧业向纵深发展。三是建设畜禽产业基地乡镇。肉猪、肉牛、肉鸡、蛋鸡基地乡镇分别达到25个、25个、15个和10个。四是发展合作经济组织。2015年全县新建或规范建设各类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累计畜牧业合作社达到500个。全县60%养殖户加入畜牧合作社,畜禽产品精深加工量占畜禽产品总加工量的30%。

  ——蔬菜产业。以科学技术为保障,大力推进蔬菜小区建设。以八面城、宝力、平安堡等25个重点乡镇为主,加大设施蔬菜小区开发力度。到2015年全县设施农业小区面积达到43万亩。引进蔬菜加工龙头企业2家,使蔬菜加工量达到蔬菜总产量的30%以上。建设或完善蔬菜专业市场2个,畅通销售渠道。

  2、着力发展花生、马铃薯、胡萝卜三大特色产业

  以付家、古榆树等乡镇为重点,加快花生产业示范区建设。到2015年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销售量达到5亿公斤。以大洼镇为中心,带动周边乡镇扩大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到2015年马铃薯生产面积达到30万亩。以平安乡为中心,带动周边乡镇扩大胡萝卜生产基地建设,到2015年胡萝卜生产面积达到30万亩。“十二五”期间,引进10万吨花生深加工企业和1万吨马铃薯加工企业落户昌图。

  3、依托山区资源,打造榛子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特色经济林应突出区域特色和规模效应,东部半山区昌图镇、泉头镇、下二台乡和国有泉头林场在原有6.7万亩基础上,以榛子发展为主线,以提高产量、更新品种、科学管理为重点,全力推进榛子专业合作社、示范园、苗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榛子产业。到2015年全县榛子开发面积达到13万亩。

  4、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把昌图建设成为辽宁乃至全国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一是实施项目牵动战略。按照产业集聚的原则,全方位招商引资,吸引域内外客商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二是打造名牌。通过实施企业名牌培育工程,打造昌图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及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之通过HACCP和ISO认证。四是实施“强龙工程”,推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改变我县粗加工多、精深和二次加工少的状况。到2015年,全县培育扶持规模龙头企业7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1亿元的企业达到20家,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规模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13万户,农民从农业产业化链条中获得的收入人均达到4000元。五是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切入点,提高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3%,精深加工率达到27%。六是开展龙头企业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等。重点龙头企业带头进行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标准化管理,推行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七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狠抓农业技术合作,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提高龙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八是完善农产品物流体系,拓展农产品销售空间。

  5、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通过实施保护性耕作,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到2015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农机总动力达到100万千瓦,农机总值达到15亿元。通过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现代化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农机合作社建设项目、土壤生态深松修复增产技术推广项目、机械化保护性耕作项目,每年深松修复土地100万亩以上,机械化精量播种每年达到150万亩以上,玉米机收率达到65%以上。

  6、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县、乡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构建农产品购销平台,链接企业、市场、基地和农户,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全县范围内规划建设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推动农业标准化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到2015年末,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到269万亩,绿色食品开发规模133.5万亩,绿色食品玉米原料基地 160万亩。三是加速种子产业化进程。加强种子基地建设,完善种子质量检测手段,提高种子质量检测精度,保障种子质量,推广使用高产优质种子。“十二五”期末,玉米、优质水稻、大豆和优质花生种子繁种基地分别达到4万亩、5000亩、1万亩和5万亩,逐步恢复我县传统制种产业优势。四是加大种子、肥料、农药市场的管理力度,增强管理手段,建设规范、净化、有序的农资市场。五是加强疫病防控与质量安全监管。完善防疫监督体系,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制度,畜禽标识和动物疫病可追溯管理系统网络全覆盖。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十二五”期间,我县将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为基础,以城区服务业集聚区和重大服务业项目为载体,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完善生产性服务体系建设。打造各类专业市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八面城、老城、宝力、三江口农贸市场为重点,加强全县各乡镇农贸市场建设,重点建设昌图农机具、种子、化肥、农药市场,昌图和锦汽车交易园,老城建材市场,古榆农机具市场,付家花生交易市场和再生资源市场。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服务业。引进外地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设立铁岭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增加金融机构网点,大力发展壮大地方银行,加快村镇银行组建步伐,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的金融服务需求。规范发展保险业,满足城乡居民的保险需求。健全和完善金融担保体系,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加快发展邮电通讯业。打造信息网络平台,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邮政业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证城乡通邮能力。加快通讯信息网络建设,“十二五”期间,行政村GSM覆盖率实现100%。加速网络平台建设,培育电子商务市场。

  ——积极发展物资供销业。加快推进供销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日用工业消费品四大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努力发展仓储物流业。加速仓储资源整合,提高仓储自身利用效率,促进仓储现代化。“十二五”期间,建设浅圆仓13组、罩棚22万平方米、水泥地坪40万平方米、烘干塔12座。新增粮食仓容67万吨,新增粮食日烘干能力5400吨。同时发展物流加工,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2、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积极发展现代商贸。首先,建立县级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和社区商业中心三级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商业服务体系,确定“一带、一核、三区”的县域商业网点空间发展布局。一带即银河金廊休闲带。整合打造集水上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娱乐带。一核即县城商业核心区。把政府大路、昌盛路、文化大街和站前大街围成的区域,打造成集精品购物、餐饮娱乐、综合消费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的综合商业区。三区即滨湖新城区商业中心区、八面城镇商业中心区和宝力镇商业中心区。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市场为纽带,建设覆盖城乡、辐射周边的商业网络体系。推进县城商业中心建设,发展大型服务型项目,打造集精品购物、餐饮娱乐、综合消费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商业区;提升八面城镇、宝力镇、毛家店镇等中心城镇商贸服务业发展水平,发挥节点城镇的辅助作用,建设辽北区域性商贸中心。进一步搞好毛家店钢材市场、昌北蔬菜批发市场等大型批零市场建设,完成亮中黄牛交易市场升级改造,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建设。

  ——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加大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力度。全县每年房地产开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到“十二五”期末,县城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城镇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大力发展商业餐饮业。加强对餐饮、休闲消费的引导,推进餐饮服务业发展,培育建设10条特色餐饮街区。同时,优化提升住宿、洗浴、美容美发、家庭服务等传统服务业。

  ——促进旅游业发展。逐步开发太阳山、常泰寺、天桥山、此路湖、肖家沟天然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下二台大架子山等自然景区。积极发展风力发电观光游、榛子园生态游以及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风情的乡村旅游项目。

  3、大力发展公共服务业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打造稳固的文化阵地和活动平台,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一乡一站一广场”、“农家书屋”全覆盖,5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一村一室一广场”。建设书法、绘画、剪纸、传统秧歌、农家餐饮等10大特色基地,打造“昌图文化景观带”,建设“全国书画之乡”,四面城古城遗址争创国家级重点文件保护单位。逐步形成以大众传媒、群众文化、专业艺术、旅游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全面推进我县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县域经济软实力。

  ——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巩固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果,实现全县农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数字化,提高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实现多功能业务开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筹建县广播电视综合数字化制作播出中心,实现广播采访、制作、播出数字化;改造昌图、八面两个转播台,达到数字化信号转播;建设移动数字电视(CMB)系统,开通数字移动电视;到2015年,使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以上,有线(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率达到100%。

  ——拓展体育消费市场。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一座,实施“百万农民健身工程”,为社区、村配套健身器材150套。形成以体育竞技、体育健身娱乐、体育健身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的体育产业体系。以松山公园为依托,争创国家级体育公园。

  ——大力推进档案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档案资源体系、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确保档案安全保密,提高档案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能力。完成县综合档案馆建设,配备档案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的设备、设施和装具,完善档案馆功能建设,争取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70%的一级立档单位档案管理达到省级标准。

  ——积极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快公路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县城区域内102国道外迁工程,完成县级以上公路大中修黑色路面661.2公里,乡道提级153公里,新改建桥梁29座759.9延长米,乡村公路新建水泥混凝土路面2241.8公里。加快乡镇客运站建设速度,新建3个乡镇客运站。推进城市公交标准化建设,逐步提高城市公交的服务水平。

  (五)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把发展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素质的核心途径,全力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按规定标准完成硬件建设和校外活动基地建设任务,确保“双高普九”工作顺利通过。重点做好学前教育工作,“十二五” 期间,每乡(镇)建设标准化中心幼儿园一所。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学生向县城或中心镇转移,将现在的284所学校调整为150所左右。扩大高中、职业教育规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办名校,完成第四高中省级示范高中建设工作。启动县特殊教育学校和职教中心易址扩建工程及职业技术学校(院)的创建工作。完善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在滨湖新城区新建高标准现代化幼儿园、小学、初中各一所。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增加教育投入,“十二五”期间全县年教育经费不低于财政支出的15%,并逐年增加,确保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全面发展,实现我县“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的转变。

  2、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以县第一医院为中心的城乡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建设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县第一医院进入国家三级医院,县第二医院进入国家二等甲级医院,争创国家卫生城。

  3、扩大就业和再就业

  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完善政府推动、市场调节、城乡统筹、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加强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统筹城镇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成城乡劳动者公平就业机制。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做好大学生、农民工及困难群体的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继续完善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着力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分别达到97%、98%、90%和90%。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力争实现全覆盖。努力实现城镇各类人员平等享有基本社会保障。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在此基础上,让广大农村居民应保尽保,努力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5、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一是进一步提高救灾减灾水平,建立应急机制,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动态管理办法,适当提高救助标准和保障面,大力推进城乡低保配套政策落实。三是进一步做好城市低保人员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的衔接工作,实现农村新农合补助和医疗救助同步。不断完善农村五保政策,切实做到老有所养。

  6、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的制度和体系建设,建立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快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充分利用网络、传统媒体、听证会等方式,为人民群众拓宽和畅通利益诉求渠道,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加强技防和消防设施建设,消除治安和火险隐患。加强治安整治,打防并举,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7、加强民族宗教工作

  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聚居村经济和文化基地建设的支持扶持力度,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始终坚持宗教领域稳定为先的大局,通过开展平安和谐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引导宗教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0.

  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生态县建设。到2015年工业粉尘及氨氮排放比“十一五”末消减15%,城区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水域功能区划标准。重点实施辽河流域昌图段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大气污染物控制规划,加强生态保护,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重点抓好昌图镇污水处理厂、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工程,加强城镇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和绿地建设,完成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建设任务。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实行乡镇企业污染物集中控制,逐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污染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推广清洁燃料,限制高硫、高灰份煤炭和含铅汽油使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统筹安排各类各业用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十二五”期末,全县耕地必须保持在281124.6公顷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249506.2公顷。有序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确保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体系,地质灾害治理率87%以上。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努力提高矿山综合利用能力。努力消除乱采滥挖、开富弃贫、采易弃难等破坏性开采及掠夺式开发现象,建立矿产资源有序、集约开采利用的新格局。加强矿产资源管理,重点加大对石灰石、矿泉水、烧制实心砖用黏土等矿产资源开采的整治力度。

  (三)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建设

  大力发展水利事业,遏制水土流失和修复河湖生态。大力实施银河整治续建、涝区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造、节水灌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辽河干流生态建设、重点水源、县城供水等工程建设,建成全县防洪、供水、水生态三大保障体系。五年加固堤防268公里, 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3座,解决农村安全饮水21.5万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5.7万亩,改善易涝地面积20.85万亩。重视林业发展,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十二五”期间完成绿化造林面积16.26万亩,管护生态公益林面积70.7万亩,造林和绿化苗木培育基地面积达到15000亩,完成林业产值37亿元。进一步抓好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一池三改”、秸秆气化工程建设。

  (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全面开展“关爱女孩”活动,着力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大新生儿出生缺陷干预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晚婚晚育。建立完善依法治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管理机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注重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实现网络信息化。加强妇女儿童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妇女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妇女就业能力。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阵地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五、工作措施与政策保障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利用我县资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突出本地特色,创新招商方式,大力实施“外商内招”、“以外引外”、“以商招商”战略,探索“以贸引外”和“以侨引外”的路子,拓展招商领域,加强与世界和国内500强大企业集团的合资合作,由综合性招商向产业化招商转变,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努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十二五”期末,引进超亿元域外投资项目150个。通过招商引资,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提升工业化水平。

  (二)坚持大项目牵动战略

  “十二五”期间,要始终抓住大项目牵动这一战略措施不放松。不仅抓那些单体投资规模大的项目,更要抓那些后续带动效应大的项目。加大前期投入,深化前期论证,加强项目策划、开发、储备和建设力度。开发、储备、实施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重点实施好提升经济实力、重点能源、滨湖新城区、新市镇、新农村、保障民生等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三)大力培养内生性发展力量,培育税源经济

  积极培育本地的内生发展力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外来企业本地化,使企业和企业所在地形成共存共荣的关系。在全县范围内创造适合创新型人才成长发展的适宜环境。重点培育财政贡献大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四)深度挖掘农业比较优势,以“农业大县”支撑“工业强县”

  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粮食大县、畜牧大县的比较优势,搞好农产品资源加工,做好“粮食工业”、“畜牧工业”的文章。通过农产品转化增值,为我县工业注入活力。

  (五)加强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帮助企业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实现100亿元。

  (六)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

  一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发展教育的良好环境,拓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通道。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力度,多层次培养人才,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大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适用技术,以提高工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科技含量,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四是加强人才引进工作,把引进人才和培育本地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切实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七)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不断深入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增强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强镇扩权,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大力营造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资的引导和宏观调控,把招商引资同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引导外资投向能源、换热设备、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基础设施、现代农业、旅游及服务业。利用外资发展壮大支柱产业,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以科技为主导,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力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在继续巩固和扩大传统出口产品基础上,再挖掘10个出口产品,重点扶持纺织、牛肉、矿山机械以及换热设备作为自主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十二五”规划描绘了我县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引领全县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的行动纲领。全县人民要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充满活力、和谐幸福的新昌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