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昌图县发展和改革局 时间:2023-02-06
昌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纲要
昌图县人民政府
二○二○年十二月
目 录
第一章 奋力攻坚克难 决胜全面小康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二章 贯彻新发展理念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五节 空间布局
第三章 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第二节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第三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第四节 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
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 培育壮大新动能
第一节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第二节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第三节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第五章 巩固基础地位 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强县
第一节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第二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三节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第四节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第六章 做大产业规模 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
第一节 提升改造“老字号”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字号”
第三节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第四节 推动昌图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第七章 高质量发展服务业 建设三产融合示范县
第一节 深化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第二节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
第三节 推动全域旅游繁荣发展
第四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第八章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辽吉蒙交汇处新兴城市
第一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
第二节 全面改善城乡面貌
第三节 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第九章 厚植绿色优势 建设辽河生态第一县
第一节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第二节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第三节 推进辽河流域综合整治
第十章 深融“一带一路” 打造辽宁向北开放桥头堡
第一节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第二节 加强区域对接合作
第三节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第十一章 强化支撑体系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优化交通网络设施
第二节 完善能源基础设施
第三节 补齐水利设施短板
第十二章 保障改善民生 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第一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二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节 加快建设健康昌图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节 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十三章 提高治理能力 释放制度优势
第一节 建设法治昌图
第二节 建设平安昌图
第三节 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第四节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第十四章 加大保障力度 奋力实现规划目标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第二节 强化要素支撑
第三节 强化实施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昌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县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实现振兴发展的关键期。根据国家、辽宁省及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政策导向、规划纲要及《中共昌图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昌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政府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参考,是引领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奋力攻坚克难 决胜全面小康
“十三五”时期,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及各种风险挑战,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保持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全县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到“十三五”中后期,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部扭负为正,并呈现稳中趋升态势,预计到2020年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6.2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夯实。国家商品粮生产核心区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产量稳定在54亿斤以上。种养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种植和畜禽养殖两大主导产业双轮并进,打破单一玉米种植格局,花生、蔬菜、榛果和休闲农业等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动力,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旅游、庭院经济等产业融合业态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突飞猛进,农业机械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农业科技贡献率显著提升,农产品品牌优势不断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猛。
工业实力不断提升。初步建成换热设备、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绿色食品四大工业产业基地,主导产业发展稳中向好。辽宁昌图经济开发区成功晋升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形成了换热设备、汽车零部件两大产业集群,兼顾发展上下游配套、机械加工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初具规模。远大、远东、耐克森斯、比科新能源、三浦汽车、龙达专用车、大鹰水泥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风力、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税收占规上企业税收总额近六成,成为财税贡献重要产业。规上企业增加值稳中有升,工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消费市场企稳回升,服务业占GDP比重提升至40%。银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发展壮大,建成天猫优品服务站22家,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实现了“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网红经济、直播销售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正在成为零售业的主流。房地产业平稳健康运行,去化周期最合理;旅游业加快发展,太阳山、大架子山、辽河源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游、采摘节、农产品展销会等旅游项目多元发展,成功举办了杜鹃花文化旅游节、太平农副旅游产品展销会等节会活动。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银河仓储物流城实现了“六通一平”,已入驻物流、快递企业22家。
创新发展汇聚新动能。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累计取得科技成果30项、专利申请量累计实现900项、高新技术产品60个;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共搭建产学研联盟56个,为农业新品种选育、畜牧标准化养殖以及系列产品深加工、换热设备研发生产、先进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8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85亿元,较2015年增长了174%;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提高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组建众创空间2家,星创天地1家,技术转化示范基地1家。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各项改革顺利推进,完成党政机构、事业单位、乡镇机构和农垦集团改革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监管、乡镇综合执法、文化市场、农业领域执法体制改革以及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入,网上并联审批正式运行,一网通办水平快速提升,在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公平竞争、营造便利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村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完成了全县425个行政村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任务。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利用与江苏淮安对口合作政策,开展了定期会商、干部交流、人才培训等活动;招商引资取得成效,30万吨燃料乙醇、热电联产等重大项目顺利签约、稳步推进,利用外资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协调发展取得进展。县城品质快速提升,完善了滨湖新城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建设,完成工人文化宫、县档案馆等工程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等顺利实施,小区物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政府路、影院街等道路维修改造,整县推进集中供水、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及管网改善。集中清除城区待开发地块建筑垃圾,强化原有绿地管护,增加绿化美化面积,巩固提升了国家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积极推进八面城、宝力、亮中桥等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提高了重点镇承载能力。
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防范重大风险能力进一步提升,重拳打击了非法集资活动,县域金融风险得到化解,有效预防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方式,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70个贫困村全部销号。污染防治工作全面推进,中央环保督察和回头看整改群众信访举报案件全部办结;整县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流域治理工作,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套粪污处理设施完成率100%,八面城镇、老四平镇、马仲河镇、亮中桥镇、老城镇等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及管网建设完工,辽河流域及“两河”水质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标,劣五类水质全部消灭;完成10吨以下燃煤小锅炉拆除工作,20吨以上燃煤锅炉提标改造工作全部完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完成了全县薄弱学校改造,高标准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特色教育取得成就,八面城中心小学被评为全国智慧校园特色学校和全国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扩容提质,教育布局更趋合理,完成了一高中东校区、职教中心易址新建。积极促进居民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更加健全,统筹推进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福利事业发展,完成了五保供养、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城市低保标准由“十二五”末期每人每月283元提高至636元、农村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1890元提高至5208元,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医疗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22所镇卫生院维修改造工程,实现一镇一所公立卫生院,成功创建辽宁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5%以上。文体事业蓬勃发展,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级二级馆,全县农民健身工程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昌图发展将与国家、省、市总体战略同频共进,主动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发展机遇:
从国家层面看:新一轮东北振兴为县域振兴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对东北振兴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特别是总书记9﹒28重要讲话及中央37号文件的出台,明确了高质量振兴发展的目标和各项重点工作任务,为昌图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昌图是全国著名的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基地、畜禽生产加工基地,乡村振兴完善的顶层设计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将加速推进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推动形成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农业强县带来重要战略机遇。“两新一重”建设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带来重大机遇。昌图地域广阔,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短板较多,“十四五”时期,全县将用好用足“两新一重”政策支持,着力提升城镇城市面貌和居住环境,加快补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短板,为构
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新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从省级层面看:能源安全作为“五大安全”战略之一为发展新能源产业带来机遇。保能源安全是国家赋予东北的政治使命,也是“六保”重点任务之一,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成为推动能源迈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重点任务,以上为全县发展风电、生物质发电、煤层气等新能源产业带来重大机遇。“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十四五”时期将展开新篇章。为昌图吸纳中心城市极化-扩散效应、融入沈阳先进汽车制造产业体系、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带来更大空间。辽河国家公园建设将有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十四五”时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期,昌图将以此为契机,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实现以工业产业化为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新型城镇化为载体和信息化为手段的新四化融合发展。
面临挑战:
从宏观层面看:区域分化加速导致生产要素集聚面临挑战。“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将加速优化重塑,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人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加速向南方发达地区集聚,昌图短期内很难实现优质生产要素的快速聚集,缩小区域差距、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困难重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导致经济体量扩张和提质增效面临挑战。受新冠疫情全球爆发及保护主义持续蔓延影响,世界经济将承压下行,呈现持续性和结构性低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换挡期,“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辽宁省整体经济形势仍将处于筑底企稳阶段,“十四五”时期昌图实现赶超面临较大压力。
从昌图自身看: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导致综合经济实力全面提升面临挑战。从综合实力看,“十三五”时期全县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均低于全国水平,攻坚克难尚在路上;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占比低,对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的支撑作用不足,服务业尚未有效拉动经济增长,高技术、创新型产业培育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从发展动力看,“十三五”时期发展动力没有显著增强,经济发展依赖投资和上级政府专项资金扶持,除风电产业外,尚未形成明显的可持续增长动力源。传统农业大县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对于传统农区来讲,转型升级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破解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经济弱县的难题。昌图工业体量较小,镇域经济较为薄弱,城乡融合度不高,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能力不足,通过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转型升级面临多重挑战。
第二章 贯彻新发展理念 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保持清醒头脑和战略定力,坚定必胜信心,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不放松,确保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开好局、起好步。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主动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聚焦补齐“四个短板”,扎实推进“六项工作”,服务于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大局,坚持三产融合、四化并举,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实现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福祉最优化。坚持共建共享,以共建促进高质量共享,凝聚发展合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环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突出深化改革引领作用,在营造公平市场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政府职能转变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统筹推进经济体制、城乡发展体系等各领域改革,构建更具比较优势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加快释放改革红利。
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力争在关键性技术、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持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发展内生动力显著提升。
坚持三农优先发展。牢固树立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观,坚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建设行动,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切实在干部配置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着力解决农村交通、水利、人居环境等历史遗留欠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稳住“三农”基本盘,实现城乡统筹融合发展。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紧抓“淮安对口合作”“沈阳都市圈”“铁四通辽”等重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加强汽车零部件、换热设备等产业协同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创新对外开放模式,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坚持厚植绿色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辽河流域综合整治为抓手,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加速建设资源节约、绿色低碳、美丽清洁的宜居环境。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以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以更好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为支撑,建设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生态昌图。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十四五”时期,我县将全面推进三产融合、四化并举,努力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强县、三产融合示范县、辽河生态第一县、辽宁向北开放桥头堡、辽吉蒙交汇处新兴城市。
——打造全国现代农业强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政治任务,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总目标,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农业发展由量变向质变的跨越,努力建设国家级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国家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
——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县。充分利用农业大县优势,加快将农畜产品产量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与工业融合发展,打造绿色食品工业强县;立足大规模的农资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需求及农产品交易需求,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快打造立足辽北、辐射辽吉蒙的农资农产品物流基地,实现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打造辽河生态第一县。坚定贯彻“两山论”,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努力建设生态昌图、大美昌图。巩固辽河及其支流封育成果,高质量完成辽河国家湿地公园昌图建设任务,把辽河沿线建成生态带、旅游带、产业带、城镇带,把辽河源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的景区。
——打造辽宁向北开放桥头堡。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并重,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培育外贸骨干企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打造中蒙俄通道重要节点城市;积极融入“铁四通辽”协作区和沈大哈长城市群,挖掘产业协同配套优势,加大产业招商力度,打造向北开放合作新高地。
——打造辽吉蒙交汇处新兴城市。着力推进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的全面深化改革,充分释放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县,成为三省交汇处投资兴业的热土;以“两新一重”建设为契机,补齐新型城镇化建设短板,不断增强产业集聚和城市承载能力,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打造三省交汇处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展望2035:支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城乡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民生保障体系、社会治理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质量大幅跃升,三产融合、四化并举新局面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果,工业占GDP比重大幅提高。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全面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镇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现代化城市建设取得重要成就。绿色发展优势显著增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生产方式基本实现,美丽昌图建设目标全面实现。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沈阳都市圈”“铁四通辽”“沈大哈长”“淮安对口合作”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丰硕成果,汽车零部件、换热设备、农畜产品等出口优势进一步扩大,外向型经济体系基本形成。振兴成果更多惠及人民,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强大的县域内需市场基本形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较2020年翻一番。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十四五”时期,我县将努力建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对外开放体系、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民生保障体系、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力争实现改革创新“破中有立”、综合实力“稳中求进”、经济总量“实中图强”、居民收入“稳中有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中,进一步夯实“追赶”的发展基础,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阶段性进展。具体目标如下: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进一步巩固加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态势,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突破,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风电、煤化工等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税源根基不断壮大,初步形成农业现代化、工业智能化、三产融合化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果,进一步打破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时间进一步缩减、项目开工速度、营商环境满意度全面提升。
创新驱动发展释放新动能。创新体系更加完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大幅增加,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占比逐步提高。
城乡协调发展形成新格局。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高,镇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打造5-7个产业强镇,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步伐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城乡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绿色发展形成新优势。深度融入全市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带建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步伐加快;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绿化覆盖率、水体、大气、土壤质量稳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态优势显著提升。
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融入“沈阳都市圈”“铁四通辽”协作区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紧抓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沈阳构建世界级先进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机遇,推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做大做强,深化与四平等地开放合作,做强换热设备产业。
民生保障迈上新水平。着力解决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做好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贫困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学前教育普惠化、义务教育均衡化、职业教育实用化深入推进,县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昌图、平安昌图建设取得重要成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昌图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单位 |
2025年目标 |
属性 |
||
经济发展 |
||||||
1 |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
% |
5 |
预期性 |
||
2 |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
% |
5 |
预期性 |
||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
% |
5 |
预期性 |
||
4 |
三次产业结构比 |
% |
40:25:35 |
预期性 |
||
5 |
粮食综合产能 |
亿斤 |
60 |
预期性 |
||
6 |
农业机械化率 |
% |
92 |
预期性 |
||
7 |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 |
户 |
55 |
预期性 |
||
创新驱动 |
||||||
8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 |
1 |
预期性 |
||
9 |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速 |
% |
20 |
预期性 |
||
协调发展 |
||||||
1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 |
不低于GD0P增速 |
预期性 |
||
11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
% |
不低于GDP增速 |
预期性 |
||
绿色生态 |
||||||
12 |
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
% |
100 |
约束性 |
||
13 |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
% |
不低于省市要求 |
约束性 |
||
14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
% |
不低于省市要求 |
约束性 |
||
15 |
森林覆盖率 |
% |
12.24 |
约束性 |
||
对外开放 |
||||||
16 |
外贸进出口 |
万美元 |
1500 |
预期性 |
||
民生保障 |
||||||
17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 |
4.2 |
预期性 |
||
18 |
幼儿园普惠率 |
% |
85 |
预期性 |
||
19 |
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 |
% |
95 |
预期性 |
||
第五节 空间布局
区域发展布局:调整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沈大哈长”沿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轴,建设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带和东部绿色经济带,创建全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形成“一轴两带一区”区域发展布局,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生态空间布局:东部山地丘陵生态环境保护与控制区、中部漫岗平原生态环境控制与恢复区、西部沿河风沙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区为三个生态区。
产业空间布局:农业发展坚持“一核一体两翼”空间布局。“一核”即以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核心,引领全域农业产业发展;“一体”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种养交错的中部平原广袤地带,重点发展玉米、畜牧、蔬菜产业;“两翼”指西翼和东翼,西北部沿河平原水资源丰富,自然景色优美,重点发展水稻、优质牧草、花生产业及休闲农业;东南部低山丘陵区林业发展条件优越,重点发展榛果、中草药、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工业“一区三基地”空间布局。“一区”即辽宁昌图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基地”即以开发区为中心的特色装备制造业基地,以八面城、亮中、农高区为中心的农产品精加工基地,以古榆树、亮中为中心的新型能源基地。服务业发展坚持“一核心五节点”空间布局。以银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核心,推进农资农产品物流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加强毛家店、宝力、金家、八面城、亮中桥等物流节点镇建设,打造覆盖全域、辐射东北三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代物流网络。
城镇空间布局:构建“一心两副五点”城镇发展新格局。 “一心”指昌图县城,“两副”指八面城镇和宝力镇两个副中心,将推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发展策略,拓展县城经济、社会服务职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就业供给和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市民化进城就业安家需求。“五点”即亮中桥、古榆树、金家、毛家店、三江口五个重点镇,着力建设产业强镇,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加快提升重点镇承载能力,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第三章 优化营商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
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标准,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昌图高地”;统筹发展与安全,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全面深化改革,最大程度释放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求更大发展空间。
第一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复制推广先进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打通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登记财产、缴纳税费、跨境贸易及合同执行等环节痛点和堵点。持续推进“一网通办”。确保“热点高频”事项“网办全程在线”,“不见面审批”事项数量显著提升。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构建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审批信息化系统。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从办成项目前期“一件事”出发,健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根据项目性质、投资规模等分类规范审批程序,精简审批要件,简化技术审查事项,实现在线并联办理、并联审批、多图联审。
着力提升惠企利企实效。完善“项目管家”制度。对“项目管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对重点帮扶的项目清单及时调整。深入推进“百人帮百企”专项行动。以各部门职能为导向,精准梳理对接帮扶领导和帮扶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帮扶。推进助企服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打造营商环境问题企业诉求办理“快车道”。落实纾困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惠企政策,实行政策兑现“落实到人”;鼓励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通过政府部门信息共享等方式,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落实对中小企业、经营困难企业实施缴费返还、延期缴纳税款等政策支持,保市场主体正常运营。
完善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构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聚焦政府效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种影响县域营商环境因素,建立结果导向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营商环境监管力度。建立完善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用好8890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企业群众诉求办结率和满意率;持续加大督查问责力度,约谈问责、公开曝光负面典型;严格执行营商环境“一票否决制”,对营商环境建设不达标单位取消一切评先选优资格。
第二节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营造公平法治环境,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集中清理在市场准入方面对企业资质、资金、股比、人员、场所等设置的不合理条件。完善对新业态的包容审慎监管。加快评估已出台的新业态准入和监管政策,坚决清理各类不合理管理措施。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诚信政府建设。坚决治理“新官不理旧账”问题,强化政府采购、招投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招商引资等重点领域的政务诚信建设,建立健全公务员诚信管理与考核记录、政务失信记录。依法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加强对各类市场主体的垄断和不当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破坏市场秩序、欺行霸市、制假售假等破坏公平竞争行为。
培育优秀企业家队伍。加强培训服务。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持续开展企业家队伍培训提升活动,依托高等院校开展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等培训,举办企业家及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培训、国家省市政策解读宣贯培训、青年企业家培训等,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提高技术、工艺、产品品牌竞争力;开展“中小微企业巡回大讲堂”专题培训活动,邀请全国知名学者、教授、专家,按不同企业规模、不同行业、不同需求,分类组织培训,为加快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鼓励企业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全县振兴实践,表彰和奖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优秀企业家。
第三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制定重点企业金融风险应对化解预案,金融监管部门协调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对企业去杠杆给予支持。加大力度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进重点企业“债转股”协调机制,着力去杠杆,有效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防政府债务风险,建立税收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优化收入结构,增强政府偿债能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严格管理政府债务限额,健全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引导金融资本、撬动社会资本,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
统筹发展和安全。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耕地保护红线、民生保障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增强忧患意识。严防新冠疫情反弹风险、经济下行风险、脱贫返贫风险,未雨绸缪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第四节 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健全县乡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基本建立集权属登记、转让交易、政策服务于一体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盘活农村空闲和低效用地。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明确集体资产所有权基础上,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依托新型村集体经济组织,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引导农村产权规范流转和交易,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四荒”地使用权、农业类知识产权、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出租等流转交易。加快自然资源确权。推进对土地、森林、水资源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市场化机制,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
深化农垦经营体制改革。支持农垦集团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将农垦集团区域道路、饮水安全、危房改造、文化卫生、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益性建设和农田水利、良种工程、中低产田改造等生产性建设纳入惠农政策整合资金项目中,享受同等公共财政支持。加快推进农垦集团去社会化改革。按照应交尽交、分步移交思路,逐步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逐步纳入政府管理,妥善解决机构编制、人员安置、所需经费等问题。
专栏1 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程 1.“一网通办”工程 提升网上办事能力,确保“热点高频”事项“网办全程在线”,不断提升“不见面审批”事项数量。 2.“项目管家”工程 完善“项目管家”制度,对“项目管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对重点帮扶的项目清单及时调整,对“项目管家”人员变动及时补充。 3.“百人帮百企”专项行动 以各部门职能为导向,精准梳理对接帮扶领导和帮扶企业,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帮扶。推进助企服务工作信息化、智能化、专业化,打造营商环境问题企业诉求办理“快车道”。 |
第四章 实施创新驱动 培育壮大新动能
把创新作为引领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着力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根本转变。
第一节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保持财政科技支出持续增长。“十四五”期间,以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的增加额度继续支持科技创新工作,重点支持校企(地)对接,科技成果引进、转化、优秀企业家培训等活动,对申报成功的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给予奖励补贴;继续落实国家关于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科技研发投入奖补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培育“瞪羚”企业。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围绕昌图急需,着力引进高层次来昌图创新创业的人才。建立域外优秀人才信息库。柔性引进“候鸟型”专家,解决技术和人才瓶颈。深化双招双引工程,引进各类优秀人才。针对部分专业性强、要求较高的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通过招聘把经营管理类、法律类人才和企业急需的熟练工人引入昌图。探索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新模式,通过“创新券”等补助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激发农村双创活力。放宽返乡创业用电用水用地条件,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落实好农村减税降费政策。到2025年,力争培育省级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各5个,建成市级研发中心5个。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挖掘本地优秀人才。出台《昌图县优秀专家管理办法》,在农业、工业、医疗、教育、文化等全县各行业选拔本土“顶尖”人才,建立培养、奖励机制,重点打造既符合“本地水土”,又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土专家”。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助力示范县活动。鼓励企业积极与省学会服务站对接,集聚创新优势,促进科技、人才与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农业科技带头人。继续密切与沈阳农业大学、中科院沈阳分院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继续深入科技特派行动。完善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实行一对一服务,开辟落户、就医、申办企业等方面的绿色通道,为人才提供免费周转性住房,定期组织开展健康体检和休假疗养,在科研立项、资金审批、设备配置、实验检验等方面创造公平的工作条件。“十四五”期间,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科研人员10名,培养乡土专家100名,每年组建县级科技特派团5个、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50人。
第二节 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围绕升级“老字号”、开发“原字号”、壮大“新字号”,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继续帮助远大、远东、比科等现有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引进、产业升级步伐,助推企业迈向高端制造业行列。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工艺改良、应用新材料,逐步解决产品同质化、单一化和低水平恶性竞争问题。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3家,高新技术产品品种达到70个。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政产学研用体系。支持企业组建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搭建公共技术资源共享平台,组建科技孵化器,对经县认定的研发中心予以资金资助。鼓励企业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激励政策,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力度。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加快关键材料、技术和装备研发,不断研发、试制新产品并申报国家专利,着力在产业链终端和高端领域实现突破。加强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国家成果转化资金扶持。“十四五”时期,力争引进科技成果10项、就地转化科技成果1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
第三节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发展重点,加快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实施工业互联网“入车间,连设备”工程,实现生产设备的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有序开展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融通发展步伐,发挥大型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能力,促进一、二、三产业数字化转型和融通发展。丰富5G+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等场景应用,打通行业产业链、价值链、数据链,促进信息资源集成共享。
加快发展新业态。丰富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数字街区建设,加速5G商用垂直落地,推动农业、工业、卫生健康、教育、信用、交通、旅游、环保等领域大数据应用建设。发展以电商平台为依托的互联网消费模式。发展“宅经济”“线上经济”“电子商务”“无人销售”“健康养生”“中医药服务”等新兴消费业态和模式;引导实体零售企业拓展线上销售,鼓励大型商贸超市、商业综合体开展电话接单、线上订单、线下送货服务,引导企业运用开发APP小程序、公众微信号、VR实景体验等多媒体工具开展营销活动。
专栏2 “十四五”时期创新人才激励工程
1.青年英才储备计划
瞄准产业发展需要和科技前沿,每年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
在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重点领域,开展知识更新继续教育。
3.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
通过支持留学回国人员创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提高整体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留学人员开拓海外市场、引入外来投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4.专家服务基层行动计划
组织专家到基层单位、广大农村、街道、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
5.优秀高技能人才评选奖励机制
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改革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对优秀高技能人才在评聘职称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破格申报或直接认定专业技术资格。
第五章 巩固基础地位 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强县
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己任、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走出绿色、安全、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力争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百强县,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
第一节 优化农业空间布局
平稳发展粮食和畜禽“两大主导产业”,保障主要农畜产品供应;积极发展花生、蔬菜、榛果和休闲农业“四个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粮食产业布局:
玉米、水稻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即从平安堡镇到十八家子镇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整个昌图县中部的玉米优势发展区、西北部东辽河流域5镇2集团水稻优势发展区;马铃薯以大洼镇、通江口镇、曲家店镇、东嘎镇等为优势发展区。
畜牧产业布局:
打造“两带四区”。“两带”即昌南带和昌北带,“四区”包括以八面城镇为中心的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以老城镇为中心的生猪产业优势区、以亮中桥镇为中心的黄牛产业优势区和以朝阳镇为中心的蛋鸡产业优势区。
特色产业布局:
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推广胡萝卜等特色蔬菜生产。设施蔬菜以八面城镇、宝力镇、平安堡镇为优势发展区,胡萝卜以平安堡镇及周边地区为优势发展区。
花生产业:集中在西北部东辽河流域沙性土区域,由付家镇、古榆树镇、七家子镇、三江口镇、长发镇形成一条优势产业带。
榛果产业:以东南部昌图镇、泉头镇、下二台镇为优势发展区。
休闲农业:将现代休闲观光农业与辽河源头自然风光、东部天然次生林自然保护区等旅游资源深度结合。在辽河沿线打造西翼辽河源生态休闲度假区,在东部山区打造东翼山体景观风貌区。
第二节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大局。稳住粮食生产基本盘。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沈阳生态所、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主推优质品种,推广秋翻整地,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等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建设万亩以上玉米、水稻优质高产创建示范园,稳玉米、水稻等粮食生产。建立粮食生产责任制。将粮食安全作为各镇党政“一把手”岗位责任制考核重要指标。“十四五”时期,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344万亩、水稻播种面积稳定在17万亩,粮食产能稳定在50亿斤以上,力争突破60亿斤。
优化种植业结构。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以八面城镇、宝力镇、平安堡镇为优势发展区,建设胡萝卜、九月青豆角、食用菌、甜瓜等蔬菜产业示范基地,辐射扩大周边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逐步形成以九类优势蔬菜为主体的规模化种植区。在西北部建设花生生产基地,以付家镇花生及杂粮大市场为载体,搭建仓储、物流、金融、交易大平台,形成“市场+加工户+花生经纪人+种植户”花生及杂粮营销网络;完善提升花生产业链条,培育和壮大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花生油、花生酱等深加工产业。在八面城、大洼、四合、东嘎等镇发展总面积20万亩的马铃薯种植,推动发展大洼“芋鑫”等昌图马铃薯品牌;在古榆树、付家、三江口、亮中桥等镇发展总面积3万亩的红薯种植,重点发展壮大古榆拇指蜜红薯和古榆老品种。发展中草药产业,注册成立中草药产业协会,在泉头、下二台、大四、金家、宝力、后窑等镇,重点发展桔梗、沙参、赤芍、苍术、黄芩、金银花等中草药品种,加强与中医药企业的合作。继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重点围绕高效经济作物、特色养殖、林果等产业落实50个项目。“十四五”期间,全县花生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万亩。
优化养殖业结构。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猪养殖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推进牧原等大型生猪养殖项目建成投产,依托龙头企业提高现代化养殖占比,打造“养殖—屠宰—加工”产业链条。发展草食畜牧业。推动肉牛、羊由散养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推进奶业提质增效,加快实现奶牛牧场化养殖全覆盖。加快设施渔业发展步伐,继续实施增殖放流工程和水产种质改良工程,加快引进、更新、改良与投放,改善品种结构,推广特色养殖和稻鱼种养新技术。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支持粮食就地加工转化,发展绿色优质粮油食品加工和粮食饲料加工,稳妥安排玉米深加工生产基地建设;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村集体经济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建设镇、村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引导养殖场延伸产业链,推进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
专栏3 铁岭昌图八面城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十四五”时期,力争将八面城农业科技园区打造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辽北地区知名的融合发展示范园区。
1.种植业、养殖业深度融合
以特色种植为主线,以订单农业形式,加快发展甜糯玉米、爆裂玉米、旱稻、饲料全株玉米等特色玉米种植;以秸秆综合利用为主线,发展秸秆饲料青黄贮、肉奶牛繁育饲养;以粪污综合利用为主线,制作有机肥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
2.农业与科技深度融合
坚持“藏粮于技”,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优势,加大与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引进人才、技术、科技成果,实现更多科技成果转化。
3.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扶持精深加工产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研发投入,在生产工艺创新及新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在稳步发展园区内肉鸡、肉鸭及生猪繁育、孵化、养殖及精深加工的同时,依靠园区内肉牛、肉羊繁育及养殖示范、昌图豁鹅及杂交鹅孵化三个优势项目,全面开创肉牛、肉羊及鹅类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农村产业发展示范基地。积极申报国家产业强镇项目及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
第三节 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坚持“藏粮于地”。推进黑土地保护建设。本着“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与灌溉排水、田间作业路、农田输配电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落实好深松整地和保护性耕作项目,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将深松机、免耕播种机列为普惠制补贴重点机型,调动农民免耕播种、深松整地积极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巩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大力发展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全县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20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200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达到96%,玉米生产全程化机械化率达到92%。
坚持“藏粮于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完善农业投入品使用、农产品等级划分、产地准出、质量追溯、贮藏运输、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逐步形成一整套品牌农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强化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开发主要农作物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影响评估技术,建设全要素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站,做精做细做好主要作物生长季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警与监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及检疫防治制度,构建畜禽动物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实施智慧农业工程。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技术应用于产品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环节。
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深入开展“科技特派”行动。组织配合好省驻昌图“豁鹅健康养殖”“生猪健康养殖”科技特派团工作,力争引进省驻昌图花生种植及系列产品深加工科技特派团、肉牛健康养殖科技特派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为引领,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高等农业院校、科研机构等主体承担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用得着、留得住”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十四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00人以上,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2000人。
引导农业绿色、安全发展。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推动实现县、镇监管机构全覆盖,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加大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培训力度。加快构建生态化、规模化、无疫化的现代养殖体系。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带动,进一步推进“猪-肥-粮(油、果、菜)、秸秆-牛(羊)-肥-粮”等健康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大力发展秸秆养畜、秸秆入肥还田。到2025年,全县农药使用量减少2%,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比例达到85%,农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
专栏4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
1.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开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
2.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
积极创建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推动装备、品种、栽培及规模经营、信息化技术等集成配套,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3.智慧农业工程
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智能农机,建设基于卫星遥感、无人机、田间观测一体化的农业遥感应用体系。
第四节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鼓励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支持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密切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动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聚发展,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建设,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物业租赁等产业,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引导农民将闲置资产入股,加大对校舍、旧村部等闲置集体资产的盘活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农家乐、特色民宿、健康养老等产业。
做强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大“昌图好嚼禾”推广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昌图黑猪”“昌图豁鹅”“付家花生”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利用和开发,打造畜禽产品知名品牌;重点培育绿色稻米、花生、胡萝卜、香菇等品牌,形成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农产品品牌。稳定供应链。加快推进品质稳定的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保证产销对接。优化包装设计。设计能够体现昌图农产品品质优势、地域特色、文化内涵的包装,主打优质、绿色、生态品牌,满足现代人品味;采用小包装、真空包装、礼盒包装等多种形式满足多元化需求。拓宽销售渠道。充分利用京东、淘宝、天猫等大型电商平台,灵活运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宣传推广。
专栏5 五大基地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1.打造东北最具影响力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保障农产品加工业、生物科技产业原材料供应。确保大米、玉米、生猪、肉牛、花生、蔬菜等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为发展绿色循环产业提供原材料。
2.打造全省粮食高产示范基地
坚持科技兴农,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坚持“藏粮于地”。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坚持“藏粮于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发展数字农业;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为引领,做好农民培训工作。
3.打造生态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推进“猪-肥-粮(油、果、菜)、秸秆-牛(羊)-肥-粮”等健康生态种养结合模式,大力发展秸秆养畜、秸秆入肥还田,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农牧生态循环。
4.打造农业规模经营示范基地
推动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提高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水平;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建设。
5.打造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
支持粮食就地加工转化,稳妥推进玉米深加工、农畜产品加工业;鼓励村集体经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建设镇、村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第六章 做大产业规模 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
以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以新能源产业引领,特色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换热设备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到202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7%。
第一节 提升改造“老字号”
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开发区农高区、八面城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亮中产业园集聚发展,围绕健康食品、功能食品产业,大力引进食品工业项目,延长绿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转化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以水稻、玉米、花生、马铃薯、胡萝卜等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鼓励优质米、专用米、花生油等产品开发;发展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重点企业在屠宰加工、检测检验、质量追溯、冷链设施建设、副产品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方面改造升级,引导屠宰企业延伸产业链,推进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
做强换热设备产业集群。推动换热产品高端化。依托远大、远东、天宇、宏远、恒信、光阳等龙头企业,聚焦防腐蚀换热器、堵塞率更低的板式换热器、一体成型的大型换热机组、全封闭钎焊式换热器等特色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板式换热器、螺旋板式换热器、管式换热器、智能化无人值守换热机组、热风幕等产品。积极延伸产业链条。着力引进换热设备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辽宁远大产业链建设,推动实现生产换热器、自动控制系统、换热器部件、水泵等全产业链发展。深化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品牌优势、数量优势,与四平换热设备集群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高质量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主动融入长春、沈阳两大汽车城产业发展布局,紧抓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契机、沈阳构建世界级先进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机遇,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发展上下游相关配套产业;以三浦汽车为依托,加快引进高端汽车总集成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以比科新能源为突破,重点发展新能源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鼓励三浦汽车、比科新能源、龙达专用车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构建产学研精深合作模式,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自主研发,加快形成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培育壮大“新字号”
打造新型清洁能源基地。全域发展风电产业。加快推进华电长发风电、大唐三胜屯风电场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尽快投产达效,推进辽宁省昌图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热电联产项目落地,为风电并网提供支撑。到2025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发展煤化工产业。适时开发利用煤层气和煤炭资源,配套发展下游产业链,依托昌图县古榆树煤田煤层气及煤化工工业园,建设压缩煤层气(CNG)储备站开发利用煤层气资源,配套发展合成氨转化、尿素、甲醇、甲醇制醋酸和甲醛等下游产业。
打造生物科技产业基地。依托昌图县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重点围绕生物技术、新技术应用及新能源转化、特色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绿色饲料及粮食加工、工业粮食加工、肉禽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农科展示等项目,开发上下游产业,开展全产业链开发。发展饲料加工业。依托东大牧业、强大农业等龙头企业,推广全程自动化生产管理;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着力提升蛋氨酸生产能力,促进氨基酸生产技术更新,加强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有机微量元素、植物提取物等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发与生产;研究开发低氮、低磷、低微量元素排放饲料配方技术,发展符合昌图养殖品种的饲料产品。深化与国投生物的合作,发展生物制药、生物科技等产业。
打造新型材料基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高分子材料、建筑材料、无机材料、轻金属材料、陶瓷材料、稀贵金属新材料等产业。
第三节 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深入实施“智能制造”。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企业生产深度融合,突出抓好比科、远大、大鹰水泥等企业智能车间建设;推进企业上云,推广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模式,推进网络化协同制造,提高精准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能力。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支持远大、远东等龙头企业实现清洁化改造,推广高效节能机械设备,引导企业向国内外绿色环保先进企业对标,推动企业绿色化发展。
加大企业帮扶力度。做强龙头企业。通过项目引进、改造升级、品牌创建、兼并重组等措施,提升龙头行业竞争力,重点培育九星食品、牧原农牧、三浦汽车电子、比科新能源、中信生物、大鹰水泥等企业,推进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国能生物二期、古榆煤层气等重点项目落地投产,努力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骨干企业集团。壮大中小微企业。继续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行动计划,着力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农产品加工行业、换热设备行业培育若干专精特新“小巨人”。到2025年,力争培育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15户,10亿元以上企业5户。
第四节 推动昌图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鼓励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开展相互采购,提高企业间的关联度和专业化协作配套水平。推动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等集群服务化发展。引导企业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信息增值服务,支持由“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变,衍生式发展科技服务业、贸易服务业、物流、节能环保以及智能集成服务。打通成果快速转化通道。争取更多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及成果在开发区落地;降低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申请、维护费用,促进企业核心技术专利化、产业化。
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完善道路、上下水、电力、绿化、供热、燃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建设符合主导产业生产需求的标准厂房,打造承重、挑高、室内环境质量达标的生产场所,适时启动智慧园区建设;探索建设共享型的智能化标准化生产场所及设备,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
推进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健全技术研发转化设施。瞄准主导产业所需共性技术,探索建设开放式的技术研发转化空间及设施。完善检验检测认证设施。鼓励建设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配备产品质量测试和性能评定等设备。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加强与辽宁工程职业学院、昌图县职教中心、四平职业大学、四平市职业中专、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等学校建设合作,为全县工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健全物流仓储集散回收设施。完善物流体系,加快推进昌图经济开发区物流园等项目落地开工,打通物流通道,建设规模适用的公共仓储集散回收设施。
专栏6 工业“四大基地”建设工程
1.绿色食品工业基地
依托开发区农高区、八面城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亮中产业园,借助现有绿色食品品牌优势,围绕健康食品、功能食品产业,大力引进食品工业项目,延长绿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
2.新型工业化基地
积极推动四化融合和科技创新,依托临近四平换热器之乡的区位优势及换热设备产业基础,打造换热设备产业基地,推动换热产品高端化升级,叫响换热设备产业集群品牌;紧抓长春、沈阳两大汽车城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机遇,主动融入产业链条,做强汽车零部件产业。
3.新型能源基地
围绕风力、煤层气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清洁能源业,打造新型清洁能源基地。
4.生物科技产业基地
围绕生物技术、新技术应用及新能源转化、生物制药、饲料,发展生物科技产业,打造东北知名的生物科技产业基地。
第七章 高质量发展服务业 建设三产融合示范县
着力深化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消费新需求能力,加快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第一节 深化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
打造农资农产品现代物流基地。推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利用现有农机大市场基础,发挥客运站人流集散优势,打造区域内农资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快建设集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展示销售中心等于一体的农机大市场及农产品交易中心,将全县农产品规模优势和农资农机大规模需求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设立足辽北、辐射辽吉蒙的农资农产品物流基地,同时深度拉动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主动融入东北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依托辽吉蒙三省(区)连接线上的中心区域和“一带一路”中蒙俄大通道上重要节点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打造辽吉蒙、中蒙俄通道上粮食集散的重要物流节点。
推动服务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发展5G+物流。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智慧化技术手段,实现物流各环节精细化、动态化、可视化管理。发展电商物流。加大力度引进品牌快递、大型运输企业,建设集产品展示中心、电子商务培训中心、电商直播销售平台、物流仓储配送分拣中心、数据中心、后勤中心于一体的电子商务产业园区。
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完善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充分利用邮政、快递企业、交通运输网络资源,支持农村客运班车代运邮递快件,实现村村通快递,有效满足“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需求。推动农村物流与电商协同发展。整合社会闲散运力和分散货源,实现人、车、货、站、线等物流要素的精准匹配,新建、改造15个农村物流节点,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冷链物流发展。建立保障生鲜农产品品质和质量、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供应链系统,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企业建设肉类、水产品、果蔬冷库低温配送处理中心及全程监控、追溯与查验系统。
加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鼓励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联社、村镇银行等支农银行延伸基层网络,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加快农村金融担保体系建设。抢抓国家建立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契机,积极推动涉农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探索与农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合作模式;大力开展“邮农丰”产品的应用,推动“互联网+农产品+邮政”模式创新,满足农产品在流通与销售环节的资金需求。
专栏7 农机大市场及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
为完善流通体系、畅通循环通道、推动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拟在昌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占地面积371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农机大市场及农产品交易中心,主要包括农机销售及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展示销售中心等。
第二节 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质量
促进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全面推动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与电商融合发展。支持本地电商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网上区域产业街和特色馆;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加快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子商务+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服务新模式;引导服务业企业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
发展养老产业。构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产业体系。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跨县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养老服务设施;鼓励企业或社会组织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乡镇敬老院。发展特色康养产业。发展温泉康养,从传统的温泉汤浴,拓展到温泉度假、温泉养生,以及结合中医药、健康疗法等其他资源形成的温泉理疗服务;发展辽河康养,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辽河资源为依托,发展包括度假、疗养、运动、教育、养生、养老以及食疗(补)等多种融合业态。
发展家政服务业。支持职教中心增设一批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支持家政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家政服务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强培训与就业衔接,鼓励家政中介机构开展家政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月嫂、育儿嫂、保洁员等有针对性的特色培训,帮助其获取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并提供就业服务。加快推进家政服务业行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节 推动全域旅游繁荣发展
构建“一核两翼三区”的旅游空间布局。“一核”指昌图城区,“两翼”指辽河源生态休闲度假区、东部山体景观风貌区,“三区”指北部特色产业观光区、中部历史文化风貌区、南部乡村生活体验区,重点打造东部山区康养旅游带、中部历史文化研学带、西部辽河国家公园景观带,形成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玩水、秋季养生运动、冬季玩雪泡汤的四季旅游发展格局。
抓准生态旅游产品定位。以辽河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沿辽河两岸开发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村镇;积极建设农家乐示范村、规模农家乐(农庄)、养生养老基地,培育老城、下二台、三江口、泉头、宝力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品牌。明确目标市场。面向沈阳、服务三省,打造铁岭市沟域经济示范区、沈阳都市圈生态康养首选地、辽北地区第一山林康养基地。
丰富旅游全要素产品体系。全面提升旅游体验。“文化+”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辽河文化、辽金文化、满清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书法、绘画、剪纸等工艺,策划文旅融合体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沿辽河风光带,开辟一条以温泉康养、文化体验、研学旅游、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精品旅游线路,形成辽河生态湿地旅游、东部沟域休闲度假、温泉康养等一批生态旅游品牌。
推进“旅游后备箱”发展模式。积极培育“旅游后备箱”产品,促进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特色工业产品等转化为旅游商品。加大昌图好嚼禾(优质稻米、昌图黑猪、昌图豁鹅、昌图榛子)等品牌化旅游商品推介力度,提高旅游购物在旅游收入中的比重。
推动全域旅游智慧化。支持智慧景区建设。发展“互联网+旅游”,建立景区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全景展示、语音讲解、路线规划、信息传递、VR体验等一体化导览服务,实现“一机在手,畅游昌图”;建立信息化旅游营销体系,鼓励在火车站、高铁站、飞机场、各高速站出入口等设置旅游信息服务亭,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鼓励景区加大线上营销力度,引导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建立旅游信息化管理体系。收集、整理旅游统计数据,有效开展旅游统计分析、预测和监督。
专栏8 文旅融合“五个一批”工程
落地一批现代文旅重点项目:依托辽河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昌图滨湖新区综合服务区、辽河源生态湿地旅游示范区、东部沟域休闲度假区、中部历史文化风貌区、南部乡村生活体验区。
做强一批生态旅游品牌:将辽河国家湿地公园、东部沟域休闲度假区中的裕泉生态谷、下二台大架子山风景区、太阳山旅游风景区和天桥山风景旅游区等景点打造成知名的生态旅游品牌。
保护一批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积极做好四面城城址、八面城镇韩州古城遗址、三江口镇白沙滩遗址、老城镇端木蕻良故居、东嘎镇吴俊升墓、辽河干流之源——福德店、明长城清柳条边、老城镇百年老街等历史遗址的保护与修缮。
传承一批民间手工艺:重点传承和发展泉头镇满族剪纸艺术、宝力镇西苇子村葫芦艺术、老四平镇金山村手编艺术等民间手工艺。
策划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沿辽河旅游风光带,从南北两个方向,各开一个以泡温泉,探访辽河文化、福德文化、蒙族文化,游赏湿地风光、体验乡土风情为主要内容的精品旅游线路。
第四节 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积极促进消费扩容。推动中心商圈建设。推动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加快打造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不断提升中心商圈与镇、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形成县域消费中心。促进农村生活服务业发展。打造3-5个镇域中心商圈,鼓励有条件的镇引进商贸综合体,满足周边居民消费需求;鼓励农村市场逐步向专业化市场发展,鼓励各镇驻地发展以本地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为依托的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
促进夜经济发展。发展多种夜经济业态。鼓励商业街和主要商圈,营造“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夜间多元化消费场景;依托美食街、美食广场、文化演艺,做强老字号餐饮品牌,推出特色美食、风味小吃、经典菜品、大众化餐饮,打造特色餐饮街区、精品夜市。促进夜间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城市绿地、健身跑步、自行车道、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化广场、冰雪运动设施建设,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夜间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完善夜经济相关配套服务,在夜间经济集聚区周边区域增加夜间停车位、出租车候客点、夜班公交线路等,为夜间消费提供交通服务保障。
发展特色地摊经济。规范地摊经济有序发展,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地摊经济的街区、点位。鼓励在不影响交通出行和居民生活的地点设置跳蚤市场、传统集市、早市、夜市等特色市场,周边配套公交线路、出租车候客点等,为出行消费创造便利环境。
提振重点消费。扩大汽车消费。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鼓励农村居民购买3.5吨及以下货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对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并购买新车,给予补贴。促进家电家具家装消费。鼓励对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给予补贴。提振餐饮消费。鼓励餐饮企业提升菜品、创新经营,支持推介优质特色饮食。
第八章 统筹城乡发展 建设辽吉蒙交汇处新兴城市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进一步释放城镇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红利,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
推进产业强镇建设。加快发展八面城镇、宝力镇两个副中心城区。八面城镇依托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优势,重点发展商贸物流、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形成辽北区域最具影响力的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宝力镇重点发展饲料、肥料、食品等生产加工业,并依托红色文化和民族风情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打造亮中桥、古榆树、金家、毛家店、三江口五个产业强镇。亮中桥镇充分发挥食品、水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绿色食品工业,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吸引人才回流,辐射带动县域南部地区乡镇发展;古榆树镇依托煤化工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推动产城融合,吸纳周边居民就业;金家镇依托交通优势,完善三浦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为核心的上下游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建设工业强镇,带动西南部乡镇发展;毛家店镇依托两省交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物流节点镇建设,推动商贸物流业与下二台旅游业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带动东部乡镇发展;三江口镇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食品产业,打造辐射辽吉蒙三省的农特产品、农用物资集散地、东辽河边三省界特色风情小镇。全面提升镇域承载力。着力补齐乡镇基础设施短板,满足周边农民就业安居需求,提高产业强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全域新型城镇化进程。
分类推进村庄发展。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的思路,分类推进乡村振兴。鼓励集聚提升类村庄有序改造提升,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鼓励城郊融合类村庄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逐步强化服务城市发展功能,优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鼓励特色保护类村庄保护传统遗址、格局、风貌以及自然和田园景观等整体空间形态与环境,全面保护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等传统建筑,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城乡常住人口规模配置绿地资源、便民设施、文体公共设施、教育医疗设施,在城区着力打造10-15分钟休闲圈、文体圈、生活圈。发展多层次、多制式无缝连接的城乡综合交通系统。补齐落后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
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解除农民落户后顾之忧。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引导工商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产业、技术等支持,完善融资贷款和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等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
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完善防止返贫监测机制,依托大数据平台和网格化管理,精准实施帮扶措施;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统筹安排专项扶贫资金,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激发内生动力。
专栏9 乡镇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全域推进乡镇基础设施改造,对标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要求,根据各镇实际,对管网、道路、环卫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全面提升镇域承载能力。
第二节 全面改善城乡面貌
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对老旧小区楼房主体(外墙保温)和道路、排水、燃气、绿化、门禁、监控、路灯等配套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改造,完善养老、托育、停车、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大力整治违建工程。拆除老旧小区内未经批准的乱搭乱建建筑物(构筑物),加快取缔住户私自种植小菜园。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供热管网。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及清洁能源集中供热,对县城城区至老城镇城区供热管网及换热站进行改造,推进乡镇小区供热管网改造。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对重大项目的保障水平,重点推进农高区供水供热等项目建设。推进背街小巷改造。新建、改建人保胡同、实验中学对面胡同等20余条小街小巷。科学建设城市停车设施。布局建设公共停车场和配建停车场,缓解医院、学校、商场等人流密集区“停车难”问题。改善城区公厕。加快推进旱厕改水厕工作,“十四五”期间水冲公厕覆盖率达到70%以上。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快城市干道绿化景观带、城市绿地公园、小区绿地建设。实施城市出入口、街心、水系和村屯绿化工程,以滨湖新区月亮湖周边区域为样板,打造一批精品园林绿化景观,加快实现“一街一景”。到2025年,与城市总体发展相匹配的绿化环境基本形成。
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配备分类清运、密封性好、压缩式收运车辆,建设无害化垃圾终端处理设施;推动镇卫生院建设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完善医疗废物回收转运设施。
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绿化与基础设施同步规划设计,统筹施工建设。在村庄房前屋后、河旁湖旁、渠边路边、零星闲置地等边角空地,拆违还绿、留白建绿、见空插绿,努力实现以绿治脏、以绿净村、以绿美村。全面打造“一村一景观、一村一幅画”。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到2025年,彻底消除新增C级和新增D级危房。
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对城区42条道路按雨污分流要求铺设雨污管线。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推进防洪排涝疏通改造,重点对站前大街、滨河南北路、昌盛路、昌法线等路段排涝设施进行疏通改造。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海绵型公园和绿地,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结合老旧小区改造,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第三节 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完善新一代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鼓励和支持运营商和应用企业协同开展技术、设备、产品研发、服务创新及综合应用示范。推进5G规模组网建设。率先在经济开发区、城市人流密集区域、重点景区等开展5G网络部署,满足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重点人群的联网需求。到2025年,5G基站数量达到1440个。
丰富5G应用场景水平。利用5G技术推进智慧城市治理。开展5G在智能交通、智慧场馆、智慧环保、电子政务等领域示范应用;在重大活动现场和城市主干道等热点地区部署5G网络、4K高清摄像头等设施,实现重大活动和交通拥堵现场实时高清监控。推进智慧小区建设。推动全县小区安保系统云平台建设,加快实现门禁、车禁、快递箱、电动车充电桩等设施智能化,对供热、供水、供电、燃气等实行智能监控监测。全面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实现纸质档案盒数字化成果同步接收进县档案馆。提升城市民生服务和环境管理能力。在水电煤气等居民生活缴费领域开展智能抄表应用测试,在环保领域开展环境监测应用试点。实施5G+智慧医疗工程。鼓励医疗单位与5G通讯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及有关企业合作,共同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查房、院前急救、康养助老等领域5G示范应用。实施5G+智慧教育工程。开展远程课堂、教学分析、VR/AR教学互动等教育新模式示范应用;开展在线直播教学应用试点,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基础通信网络,包括光纤宽带、推进5G无线网络、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一张蓝图统筹永久农田进行动态监测、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农村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
专栏10 城镇职能结构布局
中、东部乡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加强土地整理和镇村环境整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西部乡镇以生态保护和涵养为前提,重点提高旅游服务型小城镇的就业供给。具体将城镇职能分类如下:
综合型:八面城和宝力镇,巩固农业发展基础,深化三产融合,提高城镇化水平。
工业型:亮中桥、古榆树、金家等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煤化工等产业。
交通商贸型:毛家店、三江口、通江口等镇,重点发展物流业、城镇商贸经济。
农副产品加工型:付家、大四家子、鴜鹭树等镇。
旅游型:下二台、长发、泉头等镇,重点发展乡村旅游。
农业型: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鼓励就近发展农产品初加工。
第九章 厚植绿色优势 建设辽河生态第一县
坚定不移贯彻“两山”理论,以辽河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优势;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整治力度,着力打造山水林田湖生态共同体、流域上中下游命运共同体,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努力打造辽河生态第一县。
第一节 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生态优先的决策机制。完善环境治理监管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等制度,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保护考核制度,执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离任审计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健全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格项目环境准入。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禁止新建污染大气环境的生产性项目。
着力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生态化。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转化利用,重点发展“种养加一体、粮经饲统筹”为特征的生态农业;加快发展以风能、光伏、生物质能源等绿色能源为代表的生态工业。推进生态产业化。重点发展以东部沟域、西部辽河流域湿地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发展中草药及苜蓿种植,形成流域内康养与文旅融合、绿色食品加工、生态建设融合协同发展格局。
健全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加强对企业排污行为监督检查,推进生产服务绿色化,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推广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完善重点排污企业监测体系。要求重点排污企业安装监测设备并确保正常运行,依法公开主要污染物名称、排放方式、执行标准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
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完善监督举报机制。用好“12369”环保举报热线,对群众举报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事项给予及时处理。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广泛开展世界地球日、环境日、低碳日以及全国节能、节水宣传周等多形式的绿色生活主题宣传活动,推进“生态环保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家庭活动”。践行绿色生活理念。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创建行动,推行家庭垃圾分类处理和餐厨垃圾无害化。
第二节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大气项目环境准入。实施项目、总量、空间“三位一体”准入制度,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行业新增产能,原则上不再批建燃煤项目,根据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实施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加快重点行业工业提标改造。开展工业炉窑专项治理,对建材等行业工业炉窑开展整治工作;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对化工、包装印刷、制药、工业涂装、汽车喷漆等涉挥发性有机物重点行业开展整治工作。推广清洁燃烧方式。治理散煤燃烧,由近及远对国控自动监测点位周边的散煤用户实施清洁炉具替代工作,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实施县级城中村、城边村、城乡结合部散煤用户清洁炉具替代工作。积极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对柴油货车监督管理,开展低放区超排车辆监管,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
加强固体废物管理。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加强废塑料回收、利用、处置等环节的环境监管;坚决遏制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评估,以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为重点,组织开展危险废物专项治理;持续打击废铅蓄电池非法收集处理违法行为,提高废铅蓄电池规范收集处理率。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分别对各类功能区的噪声源进行监测和管理,新建项目应符合所在功能区适用标准要求。对影响居民正常生活休息的一些餐饮娱乐业、建筑业加强管理和监督,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作业时间,采取隔声降噪等工程措施,划定娱乐场所经营区,解决娱乐场所噪声污染问题。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广“两山基地”建设,积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强化资源开发建设生态环境监管。严格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管,监督企业对矿山和取土采石场等资源开发区开展生态恢复,加强生态恢复工程实施成效的检查与监督;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结合青山工程,开展闭坑矿生态治理、“小开荒”还林、退坡地还林工程、封山禁牧、公路建设破损山体生态治理等生态修复工作。
专栏11 环境保护五大工程
1.蓝天工程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煤炭清洁化利用、以电代煤,推进秋冬季清洁取暖,推行“气化乡村”工程;整治“散乱污”企业;推进秸秆管控和氨排放控制;实施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整治方案。
2.碧水工程
落实河长制,加强流域上下游和跨界水体水环境治理协调配合和联防联控。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城乡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率。
3.青山工程
积极争取国家、省青山绿化工程资金,开展青山动态监测。加大对东部原始森林保护力度,优化森林组成、结构和功能,培育混交林、复层林、异龄林,推进退化森林和残次林修复,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长效机制。
4.净土工程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防治与修复利用并举,着力加强黑土地保护与修复,推广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
5.农村环境治理工程
对农用薄膜等难降解的固体废物进行回收、集中处理,防止对土壤造成污染。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农村牲畜粪便回收整治再利用, “十四五”时期,新建400个垃圾箱,购置39台垃圾收集车用于收集乡镇的生活垃圾,新建一座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配套实施道路硬化400公里,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
第三节 推进辽河流域综合整治
统筹推进流域生态建设。实施干流防洪提升工程。加快推进东辽河和辽河干流防洪治理,加快推进险工、险段治理,通过堤防加高培厚、堤顶路面硬化、河道险工治理、砂堤砂基治理、地坡硬性防护等措施,保障辽河大堤及周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实施辽河干流湿地恢复工程。利用现有坑塘,恢复并扩建辽河源、东辽河河口等一系列湿地,推进辽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修建景区栈道,恢复辽河古渡、通江晚渡等景点。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提升条子河、二道河、亮子河、马仲河等6条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力度。整县推进畜禽养殖精准管理,推行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对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隔离、综合整治、生态修复,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
打造辽河流域生态产业带。发展牧草产业。在西部沿河地区种植紫花苜蓿,保持水土的同时发展下游饲料生产、旅游观光业。强化绿色精品开发。将农产品与生态挂钩,着力发展绿色有机稻米,打响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花生特色产业基地,推进乡村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乡村旅游业。农旅结合,重点发展度假式乡村休闲旅游,同步推进村庄改造和乡村旅游区建设,推进农民住房景观化改造;结合休闲旅游生态文化产业,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专栏12 辽河国家湿地公园项目
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建设保育区、生态恢复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并建设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打造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
第十章 深融“一带一路” 打造辽宁向北开放桥头堡
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开放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升与国内区域合作水平,打造辽宁向北开放桥头堡。
第一节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
建设开放型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巩固和扩大换热设备、织品、服装等传统出口行业优势,进一步提高畜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出口比重。积极培育外贸骨干企业。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继续帮助企业用好外贸发展基金、出口信用保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政策;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方式,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鼓励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导外贸出口企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
提升外贸发展水平。支持辽宁远大等换热设备企业通过广泛开展跨境合作,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多方合作论坛。组织企业参加上海进博会、厦洽会、东盟博览会、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阿博览会等知名展会,主动参与“一带一路”沿线、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家各类博览、展销平台。
第二节 加强区域对接合作
深入向北开放合作。融入“铁四通辽”协作区建设,着力推进与四平深入合作,促进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平台共建共享、科技攻关协同推进,进一步提高换热设备产业协同发展水平;融入长吉图、哈大齐经济带,积极融入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捕捉吉、黑两省有明显向南发展意向的大型国有企业及其派生民营企业,针对两省专用车、制药、食品、石油装备、煤机、汽车配件、房地产等优势行业进行招商。
积极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以承接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承接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大数据)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承接现代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业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积极融入沈阳都市圈。深度融入沈阳世界级先进汽车制造产业集群战略布局,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推进生态旅游协同发展,以沈北新区建设北部旅游观光带为契机,主动融入沈北新区生态旅游网络,实行常态化景区互选、游客互推、线路互联。
拓展与淮安市合作发展空间。用好对口合作机制。建立起横向联动、纵向衔接、定期会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人才的交流培训,出台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政策,研究复制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改革创新举措。推动昌图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开展合作共建。积极与淮安市工业园区进行对接,探索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推进园区平台载体特色化和运营机制多元化,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研究建立对口合作产业联盟及产教联盟,通过各种渠道与对口行业协会接触,力争开展对接合作,促进理念互融、信息互通、资源互享,开展多层次深入合作。
第三节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
瞄准招商方向。瞄准产业链招商。聚焦换热设备、汽车零部件、农产品加工、新能源等产业上下游配套和同类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瞄准大企业招商。集中精力引进大项目,聚焦国企央企大民企、双500企业,跟踪行业领军企业,实施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一批在产业链构建中起关键作用的旗舰型企业和基地型、龙头型项目。瞄准区域招商。围绕吉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沈阳周边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实质性推动与淮安展开多层次产业合作,建立招商合作联盟,定期组织两地经贸合作、企业对接交流会或专业性洽谈活动;积极承接长三角等地产业转移。
丰富招商形式。进一步强化领导招商、以商招商、飞地招商等务实管用的招商方式,把代理招商、派驻招商、展会招商、产业链招商、全员招商等统筹结合起来。坚持全员招商。将招商工作视为政府一号工程,进一步细化、量化招商任务,把目标任务落 实到具体领导和责任人。实行“一把手”招商工程。建立“一个领导、带领一个团队、负责一个区域、对接一类项目”的招商机制,对招商队伍进行全面培训,提高招商业务水平和实战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招商团队。探索“互联网+”平台招商模式。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快手等网络平台,以推介招商短视频、招商图谱、电子宣传册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线上推介,招商由点对点对接变为点对面对接。
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项目牵动。深化前期论证,开发、储备、实施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加强对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的全局统筹,围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项目有序推进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项目建设的管理水平,增强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推进在谈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开工、开工项目抓建设、建设项目抓投产(竣工)。实施项目管家制度。
专栏13 产业链招商工程
1.汽车产业链招商工程
昌图汽车零部件制造处于汽车产业链上游,重点要加大对乘用车整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招引力度。
2.换热设备产业链招商工程
重点发展高端换热器,由单纯板式产品向高附加值、多元化发展,拓展在石油、化工、冶金、造船、电力、机械等工业领域应用。
3.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招商工程
昌图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上、中游基础较为完善,但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均处于初级加工阶段。“十四五”期间突出发展以水稻、玉米、大豆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产业,支持现有深加工企业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围绕玉米蛋白、膳食纤维等开发高附加值产品;补链上针对食品制造和粮食深加工等下游企业进行招商。
第十一章 强化支撑体系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面向产业发展战略和城乡一体化布局,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对振兴发展的支撑能力。
第一节 优化交通网络设施
打造互联互通的农村路网。优化路网布局。四三线(大洼至古榆段)、双上线(双庙子高速出口至上二台段)提标升级;实现全县33个镇、2个农垦集团、425个行政村、60个居委会、2711个自然屯全部通硬化路;加强乡村旅游景点和产业园区交通建设,连通下二台大架子山、泉头杜鹃花海等旅游景点道路。高质量建设维护“四好农村路”。结合农村公路维修改造推进乡道黑色化,至少建成两条以上美丽乡村路;积极推进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建设,实现村村互联,村组相通;实施危桥改造,消除公路安全隐患。到2025年,全县农村公路晴雨通车。
打通与周边省、市连接道路。补齐道路、桥涵等基础设施短板。推进与邻近地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双胜东辽河大桥新建、西二线升级改造、辽河大桥新建等项目建设,打通与内蒙及沈阳康平等地交通通道。
完善辽河周边路网布局。为辽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交通保障,修建辽河堤顶路和平行辽河的公路,加快打通辽河周边衔接路线,着力解决局部路段绕行或不通问题,实施低标准路段提档升级,形成以“辽河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辐射辽河流域的水岸城一体化路网体系。
高质量发展城市公交。进一步加大对昌图县公交有限责任公司的投入和规范化管理,推进农村客运站改造,城乡客运连通成网。积极争取公交站点改造项目,为市民提供遮风避雨的休息场所,增强出行幸福感和城市美感。
第二节 完善能源基础设施
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构建多元能源供应体系。有序发展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生物质能发电,加快太阳能利用推广。积极开展电能替代。继续加强电网建设,优化主干电网和区域电网结构,推进智能绿色电网建设。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发展分布式能源,加快太阳能利用推广,在工业园区厂房屋顶及新建居民小区建筑屋顶推广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
完善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实施“气化乡村”工程。加快建设燃气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推动供气设施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大幅提高电能在农村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推进生物质热电联产、生物质供热、规模化生物质天然气等燃料清洁化工程。
第三节 补齐水利设施短板
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利用辽西北供水工程优质水源,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化供水工程(万人工程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价;对不具备规模化供水条件的地区,改建、扩建、联网、并网一批小型规范化供水工程;对基础薄弱地区,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证率。
补齐农田水利设施短板。加快推进宝力农垦集团灌区、宝力灌区、条子河灌区等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推进西关水库、五家子水库、方家水库、王家油房水库、二道水库除险加固。实施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重点推进赵家拦河闸、谭家拦河闸、罗家拦河闸除险加固。实施涝区治理工程。“十四五”时期,累计清淤渠道513.12千米,维修改造农桥392座、涵175座、排水站30座。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十四五”时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7平方千米。
专栏14 万人工程(农村安全饮水)
全域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加快完善管网、电网等配套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包括各乡镇以及农垦集团,彻底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价。
第十二章 保障改善民生 共享振兴发展成果
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基础上,着力解决民生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让振兴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第一节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确保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精准对接促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工作,拓宽就业渠道,推动人岗有效对接。制定灵活就业措施。引导企业开展“共享用工”,通过用工余缺调剂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取消对灵活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支持非全日制就业;对网络零售、移动出行等新就业形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激励互联网平台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岗位。维护灵活就业人员合法权益,严禁拖欠劳动者工资。
扶持创业带动就业。积极培育创业带头人。推进“昌图创微孵化基地”建设,优先支持就业能力强、潜力大的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和部分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培育壮大零工经济、地摊经济、夜间经济。提高农村双创水平。鼓励在城郊地区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村发展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十四五”时期,扶持创业带头人150户,就业创业培训0.8万人。
丰富公共就业服务手段。实施“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工程,实现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政策传递、企业信息需求线上线下同步。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保障机制,加大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收缴力度,推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从以城镇为主向统筹城乡转变。“十四五”期间,劳动监察案件结案率达到98%,欠薪案件数、欠薪金额和涉及人数逐年下降。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服务,紧密围绕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培育技术工人。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生产加工、能源、换热装备制造、物流等重点产业集聚人才总量达到2.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0.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1万人。
第二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提高学前教育普惠化水平。提高普惠性幼儿园比例。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学前教育资源,新建改扩建3所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城乡民办普惠幼儿园。到202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8%、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85%以上、公办幼儿园的幼儿数占比达到50%、星级幼儿园占比达到85%。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优化义务教育布局。新建2所小学,基本解决“就学难”“择校热”难题。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着力补齐乡镇中小学基础设施短板,对中小学教学楼、宿舍、食堂、塑胶操场、沥青混凝土操场等设施按需改造。到2025年,全县76所各种义务教育学校在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全部提档升级。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搭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录播教室等场地建设,配齐智能一体机、电脑等设施。深入推进教育公平。保障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家庭困难儿童、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平等接受教育权力,确保全县随迁子女全部就读公办学校,推进昌图县特殊教育学校易址新建,到2025年,残障儿童少年入学率不低于95%。
全面提高高中教育质量。扩大高中教育供给。加强高中校园校舍设施建设;统筹推进高中一体化、集团化改革发展工作,为普及高中教育创造有利条件。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化、优质化。打造县一高中美育特色学校、四高中体育特色学校和二高中艺术特色学校;不断提高本科升学率和“双一流”大学升学率。
发展实用型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促进昌图职教中心加强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增加实训内容,按人才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设置专业;深化校企合作,推广“订单式”职业培训,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鼓励企业、职业学校、科研院所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开展密切合作,实行“上挂、横联、下辐射”,培养农村发展建设带头人和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到2025年,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比例达到25%以上。
健全社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网络,推进终身教育,发展党员干部教育、老年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的相互融合。完善民办教育的评估、考核等机制,支持、指导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规范办学、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第三节 加快建设健康昌图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县镇村三级医疗体系。加快提升县级医疗卫生设施,加大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铺开村级卫生设施网点,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设置一个卫生室;继续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优质服务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加快推进县乡村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乡村医生的“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提升县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完善中西医协作机制,发挥中医药治病以及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防控体系。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快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升改造,配齐疾病监测预警、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现场处置等设施设备;完善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枢纽、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防保站)为基础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救治网络。提升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水平。以县中心医院门急诊、传染病房、住院部等科室为重点,增加业务用房、配备必要设备、增加重要医疗物资储备、预留应急空间。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控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推进预防接种门诊数字化、智慧化。
推进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开展医联体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继续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推进分级诊疗,推动以昌图县中心医院、昌图县第二医院为牵头医院的县域医共体科学发展,探索医共体内部人、财、物统一管理模式。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2%以上。
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依托县妇幼保健中心建设,推动妇幼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加强优生优育和出生缺陷预防,大力推进出生缺陷三级干预,深入开展产前检查、围产期保健、新生儿听力筛查和缺陷儿童康复等工作。扩大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支持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合作,将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增加养老服务供给。鼓励农村开展互助式养老服务,鼓励老人自理自助、邻里互助、各界帮助;推进社区护理中心、护理院和护理站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延续性服务。
加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打造15分钟健身圈。推进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全民体育综合场馆等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体育健身器材投入,建成县、镇、社区(村)三级群众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重点发展篮球、健身走(跑)、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运动项目,积极培育冰雪运动项目,扶持推广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办好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到2025年,群众体质明显提高,常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占全县总人口的60%以上。
第四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征缴扩面。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工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推动贫困人员、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就业人员早参保、连续参保,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全面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统一失业保险转移办理流程,简化失业保险申领程序,落实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调整机制。到2025年,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达到12.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达到39万人。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完善城乡低保对象认定体系建设,保持城乡低保对象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十四五”时期,城乡低保对象保障面稳定在5%左右。加大低收入家庭保障力度。完善临时救助制度,细化救助对象类别,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法律援助、康复救助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急难救助为辅助,以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规范低收入家庭认定程序,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十四五”期间,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由1.2倍提高到1.5倍。
提高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水平。完善儿童福利分类保障制度。完善落实孤儿生活、医疗、教育、住房等各项保障制度,逐年提高孤儿基本生活养育标准,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进一步拓展“明天计划”工作,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率达到100%。提升殡葬公共服务水平,积极推进节地生态安葬和村级公益性公墓建设工作。到2025年,全县新增骨灰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70%以上,农村散埋乱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妇女、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权益保护。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和机会;加强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五节 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
坚定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用好“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网络直播等平台,充分展示昌图文化、文明事件及先进典型。传承优秀文化。传承辽河文化,建设辽河民俗博物馆,深度还原农耕生活,提高对农民的尊重以及对农业农村的重视;传承红色文化,推进金山堡战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许芝烈士纪念馆、宝力镇五道村红色基地等项目建设,讲好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故事,厚植新时代爱国主义情怀;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遗迹,加大对四面城城址、八面城镇韩州古城遗址、三江口镇白沙滩遗址、老城镇端木蕻良故居、东嘎镇吴俊升墓、辽河干流之源福德店、明长城清柳条边、老城镇百年老街等历史遗址的保护力度,以保护为前提审慎进行商业化开发;传承民间手工艺。挖掘书画、胡琴、剪纸等优秀手工艺,推进工艺美术、非遗项目、绘画、剪纸等关联产业发展。
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扎实推进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积极推动全民阅读,推动数字图书馆建设。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全力推进艺术创作生产,加大品牌文艺作品创作,建设昌图县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打造集数字影院、剪纸艺术中心、辽北画院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搭建平台开设舞蹈、声乐、戏曲、乐器、朗诵、绘画等公益课堂,鼓励地方剧团、歌舞团等民间艺术团队开展演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第十三章 提高治理能力 释放制度优势
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构建共享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把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建设法治昌图
持续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继续加大对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的督促指导,推动建设重点向基层延伸。推进基层司法所建设工作。按照省星级司法所标准,加强组织机构、干部队伍、业务能力、所务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司法所工作水平、服务能力和窗口形象。做好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继续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健全行政复议监督指导工作机制,加大对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的纠错力度。
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大全民普法宣传力度。科学谋划“八五”普法,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强化国家机关普法责任制贯彻落实。扎实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法治创建活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提升法律公共服务水平。夯实县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提高法律援助服务水平,针对工青妇老残、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实施精准援助;组织开展农民工法律援助活动,完善绿色通道,主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体检。全面加强律师执业管理工作。继续引导广大律师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民营企业依法经营提供法律服务和法治保障。严格司法鉴定管理工作。强化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教育管理,做好鉴定人继续教育培训和年度考核工作,严惩违法违规执业行为,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
第二节 建设平安昌图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县乡(镇)两级网上网下整体作战工作新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重点行业安全监管、重点人员服务管理、基层综合服务管理、信息网络安全防控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管控各类社会风险。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彻底消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
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实行食品全过程、全流程、全链条监管。落实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食品安全责任制,严把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关、流通销售质量安全关、餐饮服务质量安全关。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强化药品日常监督检查、分级管理,做到监管责任网格化、监管行为痕迹化、监管档案规范化;严格保证零售药店、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苗接种单位监督检查的频次和覆盖面,聚焦重点领域、重要品种、重点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
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强化行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继续加强对有限空间作业、粉尘作业等重点环节的安全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加强安全生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防患于未然。严厉打击烟花爆竹非法生产经营活动,合理控制烟花爆竹批发经营企业数量,加强烟花爆竹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安全监管。
强化消防安全管理。全面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消防站建设,加快推进消防水源建设。到2025年,新建50个市政消火栓,实现消防水源乡镇全覆盖,消火栓建设不欠账。加强消防物资储备。逐年购置泡沫消防车、抢险救援车、水罐消防车等特种车辆5台,购置抢险救援、个人防护、常规器材等各类装备1000件(套)。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火灾高危或易造成群死群伤的石油及易燃易爆危化企业、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地下建筑等五类场所消防安全问题。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强化县乡两级消防队伍建设,着重提高乡镇专职消防队灭火救援战斗力。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防范和抵御安全风险能力。密切军民团结,着力推进双拥工作深入落实,完善国防动员体系。着力提升民兵队伍执行应急任务能力,做好转业干部和随军家属优抚安置工作。加强交通战备,着力做好交通战备应急队伍建设,强化交通战备应急物资储备,实现平战结合。
第三节 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建成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各类专项服务设施相配套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引导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服务组织进入城乡社区,提供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服务。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健全完善基层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提升基层干部待遇,完善“基本工资+绩效收入”薪酬机制,畅通优秀基层工作者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渠道,同等条件下优先招录,提高基层岗位吸引优秀人才的能力。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十四五”期间,纠纷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5%以上。
深入推动基层减负。力戒形式主义,严格控制层层发文、层层开会,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的问题;着力解决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问题,实行目标导向,严格控制总量;不随意要求基层填表报数、层层上报材料,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深化数据共享。为乡镇“赋权强身”。推进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向基层下沉,对设在乡镇的县级派驻部门实行属地管理,探索赋予乡镇“调度权”“考核权”“任免建议权”。
第四节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
完善县应急指挥平台。充分利用省级应急指挥平台成果,规范各灾种应急处置工作流程,完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联动、应急处置、信息发布、新闻报道、调查评估、恢复重建和军地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强化县安全生产委员会、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减灾委员会、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等管理部门间的协同调度,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等灾害防御能力。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设以综合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社会救援为辅助的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矿山和危险化学品等应急队伍建设。建设应急管理专家智库,为应对全灾种、实施大救援提供智力支持。强化区域应急救援资源共享,提升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加强应急设备和物资储备。健全多元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开展应急物资储备仓库规划、选址和建设;完善商业应急储备物资机制,建立与不同领域、各商贸企业的物资保障应急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快捷高效的物资调拨调运模式,形成布局合理、点面结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大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地质灾害和消防救援应急物资整合力度,解决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
建设应急避护场所。建立县、乡镇(街道)二级应急避护场所体系。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健全应急避护场所建设和管理的长效机制。合理确定应急疏散和应急避护场所的分布,统筹安排应急避护场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应急避护场所按照规划的面积标准、人均用地指标、场所用地设置要求、服务半径等配套建设应急救援设施(设备),储备应急物资,设置相关标识。
第十四章 加大保障力度 奋力实现规划目标
坚持依法编制规划、依法推进规划实施的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促进规划落实,为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提供有力保障。
第一节 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县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障“十四五”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证。
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群众口碑作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并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勇于担当、善作善成;注重干部专业能力培养,坚决以实效论英雄、以落实论才干,将工作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干部选拔任用等紧密结合,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对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和重要任务落实不力的相关工作人员,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启动问责。树立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坚决压实、细化责任,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任务,全县上下凝聚强大发展合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对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做到快速领会、迅速传达、统筹安排、马上就办;对基层和群众反映的问题,做到认真分析、及时沟通、科学决策,及时高效解决难题。
第二节 强化要素支撑
土地保障。高效集约利用土地。严格落实“三区三线”划定的用地范围,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优先保障民生、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领域建设用地;建立以“亩均论英雄”机制,探索对亩均税收高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盘活存量土地。用好存量优势,重点引进建设优质高效产业项目;建立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项目库,支持“腾笼换鸟”;鼓励社会投资主体建设多层标准厂房,引导中小企业项目入驻;合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源配置职能,建立健全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实现金融资本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积极争取新一轮东北振兴政策资金和中央、省专项补助资金等各类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
人力资源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以人才的“引、育、用、留”为主线,实行项目化管理,通过抓人才项目促进经济项目发展。着力解决“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难题,抓紧培育产业发展紧缺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聚才兴业”、高校毕业生“凤来雁归”工程,从安居、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多方面为人才落地提供全方位的保障,深入开展县优秀专家评选表彰活动。高度重视本地企业家队伍建设。定期组织青年企业家赴发达地区、先进企业学习,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实干、追求卓越、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本地企业家队伍。
技术保障。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着力解决科技投融资难问题,以市场拉动科技创新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力争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数据保障。推进数据高质量汇聚,加快数据资源化,组织开展数据资源调查“摸家底”、加快企业信息化“补课”,加快形成完整贯通、高质量的数据链。加快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以大数据为手段支撑政府精准施策、精准管理。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政务信息化建设向“集约整合、全面互联、开放共享、协同共治”发展。
第三节 强化实施保障
强化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多规合一”常态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与国家、省市规划衔接,形成一脉相承的纵向规划体系,确保上级规划任务落地实施;强化《纲要》在各类规划中的引领地位,依据《纲要》组织编制相关区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等专项规划、行动方案、实施计划。充分发挥规划编制领导小组作用,强化规划统筹,实现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间安排上科学有序,形成以《纲要》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空间规划为基础的规划体系。
完善规划管理。分解落实《纲要》提出的年度目标、工作指标和推进措施,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健全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工作制度,推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配套、政府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规划评估体系。优化规划修订调整机制,全面保障《纲要》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拓展监督渠道。加强规划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完善规划实施的评估监督问责机制,发挥监察、审计、统计等部门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对规划的监督作用。完善问责机制,把监测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年度计划、改进政府工作绩效和考核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