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图县四面城镇“十四五”规划编制 (2021—2025)

来源:昌图县发改局 时间:2021-08-03

  序言

  四面城镇位于昌图县中部,距县城25公里,东临太平镇、西接宝力镇和东嘎镇、南靠太平和头道镇、北与四合镇接壤。区域面积113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73个自然屯,耕地12万亩,户数6600户,人口23180,年人均收入14500元;现土地流转面积为23260亩,有农民合作社216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4个。土地肥沃,农作物以玉米为主;交通便利有四阜高速出站口,省级西二线14.375公里和县级公里满四县7.442公里从辖区通过,乡级公路总里程38.948公里,村级公路总里程43.336公里,林业覆盖率达到16.7%,畜牧养殖业主要以猪、牛、蛋鸡为主;四面城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后劲十足,四面城镇有安州古城之称,扶余古城之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面积为14万平方米,利于发展旅游业。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四面城镇基础薄弱,街内建设配套不完善,休闲娱乐场所单一,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县排名中下位置。村民人居收入不高,经济来源主要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外出务工人员较少,需上级扶持和支持仍然较大,自然资源较少。

  (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进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大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开展种植业转型项目,在保证玉米种植面积同时,增加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并引进黑果花楸药材种植项目,引领农户种植业转型升级,东大村寒富苹果采摘基地、查罕村冷棚西甜瓜、花卉种植,展现农业结构调整后发之力、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村一品新局面。促进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形成土地规模经营。对闲散建设用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规模企业落户四面城,让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小城镇常住人口,促使小城镇繁荣昌盛。

  (三)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提升绿色发展优势。深入推进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村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加快建设美丽四面城。重点抓好秸秆禁烧管控,推进机械化还田和秸秆青黄储综合利用,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大畜禽粪便污染源治理力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小微河治理工作。做好植树造林工作,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村屯绿化环境整治工作。扎实开展农村生活垃圾五指化分类工作。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打造适合人居、生态优美、村屯整洁、村风文明的四面城镇。

  (四)城乡建设。加快推进四面城镇历史文化特色小镇建设项目。根据铁岭市发改委,铁发改综合【2018158号规划要求,和省、市、县要求,建设昌图县四面城历史文化小镇,以全国重点单位四面城古城遗址为载体,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健全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和景区服务建设,打造及人文历史、观光、古迹复原和历史博览等于一体的四面城历史文化特色小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融入昌图县发展大格局,争取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优惠政策,加大镇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结合环境整治,使镇区整体景观面貌与昌图整体开发项目建设协调统一。

  完善街内道路硬化工程,清理两侧商铺的不规范设施,铺设甬路,栽植绿化树木,重点打造县级公路满四线四面城街内路段的亮化工程,将道路两侧形成带状花园,供街内百姓休闲散步和娱乐。加强仿古街整理与建设,恢复古城牌楼建设。改善街区环境卫生制度,将固定垃圾点改为可移动垃圾箱,做到日产日清,规范商铺经营区域,形成公安辅警常态化巡查、监管和执法。

  (五)对外开放。拓展互惠互利政策,加大仓储物流贸易流通,合理利用周边乡镇共同开发项目,实现共同富裕之路。

  (六)社会治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矛盾纠纷排查处理工作,落实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强化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建设,做好安全生产和公共隐患排查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彻底解决农村乱办酒席之风,对红白理事会的监管力度加强,进一步净化村风民俗。

  (七)各项生活事业。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校车安全。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开展群众文化广场惠民和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升群众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全民推进信访“8890”系统应用,打造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制信访。深入开展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建立并逐步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

  (八)社会保障和人民生活水平。强化农民技能培训,大力扶持就业、创业,发布就业信息。完善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保障特殊群体基本生活,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多渠道帮助更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环境,继续做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不断扩大受益人口数量。切实改善交通环境,完成县下达的交通扶贫计划,村屯道路硬化全覆盖。

  二、发展环境。加大植树造林面积,使田成方、林成网、路成行。落实村屯美化绿化工程。打造红山河两侧景观带,保持水土环境,使天更蓝、水更碧。

  三、存在问题。缺少资金保障,无合理综合利用规划。部分村屯缺少文化娱乐场所和文化广场。

  第二章、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落实新发展理念和四个着力”“三个推进,聚焦四个短板,全力做好七项重点工作。紧紧围绕加快推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总要求,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强创新驱动内生动力为抓手,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着眼点,以实现绿色发展为根本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加快推进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优质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强农壮工上项目,南养北种上规模,立足资源抓招商,商贸旅游兴产业。

  强农。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十四五期间,建设3万亩高标准农田,着力建成与农业生产相配套的桥、井、路、涵等农业基础设施,预计投入5000万元。

  壮工。壮大古城化工、永升塑业、四阜机械等企业生产规模和附属产业,实现工业生产总值6亿元。

  南养。南片各村发展畜牧养殖业,重点发展小黑村肉牛畜牧业龙头产业,实现养、销一条龙。实现肉牛饲养量5万头,猪饲养量20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15亿元。

  北种。利用北片各村地块平整优势,发展绿色种植产业,做强做优绿色品种蔬菜、花卉产业基地文章,扩大冷棚开发和温室大棚开发规模,力争实现2万亩果菜生产目标,实现果菜产值4亿元。

  立足资源抓招商。四面城镇现有集体用地闲置学校1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我镇发展产业、项目招商理想之地,是工业经济理想去处,又是农事企业高端发展经营之地。十四五规划期间,我镇据实发展,招商引资1亿元企业一个,5000万元企业两个。实现招商引资额2亿元。

  商贸旅游兴产业。重点培育我镇四个市场,以中心镇市场为轴,辐射小黑村、仁里村、查罕村三个市场,产品交易量实现3亿元,安排转移剩余劳动力5000人。实现三产产值5亿元。旅游业围绕古城国家级开发综合项目,利用古城文化内涵,实现我镇旅游业快速发展。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开启我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第三章、发展战略与布局

  一、发展战略。发展古城遗址保护工程,即保护一个重点、突出两个特色、复建一个中心、开发一个景观、形成五个区域。

  即:以古城遗址为重点,全方位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辽金文化和清末放荒文化特色,复建金氏纪念馆,开发老河湾风景区,形成以金氏纪念馆为中心的放荒闯关东文化与民俗风情区、以老河湾为中心的旅游文化与休闲娱乐区。

  (一)实施文物本体保护工程

1.部分民居搬迁:拆除占压城墙遗址的民居,搬迁并合理安置相关住户。

2.实施城墙遗址修缮工程:清理城墙遗址上的树木、耕地,拆除占压城址的设施,取缔占压或穿越城墙遗址的村落道路,及时清理城墙上及周围的垃圾;对城墙遗址进行坑洞回填和加固,表面覆土植草保护。

3.维修墙外护栏。

  (二)实施文物防灾工程

1.是对紧邻城址东北侧的红山河河堤进行加固。

2.是开辟红山河泄洪河道。

  (三)开展遗址考古工作

  委托专业机构编制考古工作计划,对城门(瓮城)和城内遗址的部分区域进行考古发掘和勘探,确认城门(瓮城)的规模、形制以及城内遗址分布情况。

  (四)实施环境整治工程

1.清退城内农田,按文物保护要求种植根系小植物。

2.开展城墙外围垃圾清理工程。

  (五)启动文物展示工程

1.结合环境整治及考古工作进展,完善城内及城址外围游览路线,城内步行小路建设,维修和新建城外游览道路建设,设立景点展示牌。

2.结合考古工作成果建设遗址广场。

  二、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加大,种植结构以家庭种植为合作社种植,实现种、养、栽方面合理规划。

  三、城镇布局。小城镇建设逐步完善,道路沿线新栽植绿化树苗,工业区、生活区全部分开,合理布局较不完善。

  四、产业布局

  (一)农业。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提质增效。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蔬菜、西甜瓜种植面积,开发中药材示范面积500亩以上。绿色经济作物面积重点建设千亩核心田和万亩攻关田,力争在畜牧发展上有新突破,依靠科学促进畜禽养殖提质增效,逐步实现畜禽养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坚持以村屯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重点抓好村屯绿化、校园绿化、公路绿化,大力推进蓝天、碧水工程;整治小开荒、植树造林,继续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村内道路砖化、沙石化步伐,重点抓好镇村垃圾整治,建立集中一个40000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

  (二)工业。工业基础薄弱,现有3家工业企业,5家粮食收储企业。加快工业化发展步伐,培育工业增长点。以项目支撑、产业升级、科技领跑、服务助力为指导,依托镇内现有资源,开展招商活动、项目年活动,推进饲料加工、机械制造、玉米芯转化等工业企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工业在全镇经济中的比重,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现代服务业。依托安州古城遗址、加快文化名镇建设。以古城遗址为重点,以辽金文化和传统民俗拓展为两大特色,开发乡村旅游品牌,引进域外客商投资建设以农家乐为载体的第三产业链,以农产品资源为依托,加快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式农事企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平台,推进阿里巴巴运行模式。

  (四)文旅产业。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促动农民自觉开展多样化的文化娱乐活动,每逢传统节日镇村可适当筹措资金搞一些集中的文体娱乐活动。

  第四章、重点任务与发展措施

  一、发展现代农业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利用国家扶持东三省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种植模式,以家庭农场、种植合作社为依托,将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解放出来,新增项目当中。

  (二)精准扶贫持续增收。全镇共有2个贫困村,分别是靠河村、支援村。靠河村在2018年脱贫摘帽,支援村在2019年脱贫摘帽。截止到2020年,我镇现有贫困361户,658人。2015年全镇脱贫4996人;2016年脱贫125255人;2017年脱贫136255人;2018年脱贫1302502019年脱贫126220人, 2020年为脱贫11人,年末全部实现脱贫。利用五个一批措施,稳定脱贫。按照上级文件要求,结合镇情,确定以产业扶贫形式为主,借鉴外地经验,采取政府+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进行脱贫。

  二、壮大旅游业

  (一)加快美丽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遗址保护和修缮展示及查罕蒙古族特色文化街建设为重点的乡村旅游项目,完善基础设施,以文化历史、产业优势为依托,大力宣传推广,带动我镇经济发展。

  (二)强化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建设一平方公里古城风貌休闲区,一平方公里现代仓储工业区,1.7平方公里商住一体服务区,新开发的小区要体现古城特色,保持古城风貌,要加快实施古城北侧护城河改造工程,古城门楼修复工程和仿古街建设工程,主要街道铺设彩砖,栽植风景树,安装太阳能、路灯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要完善城镇下水统一供暖、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美化、绿化、亮化和净化工程。要加强城镇环境卫生整洁和城镇管理工作力度,安排专人全天候保洁,实现垃圾清理日清日结,加大广告牌匾乱拉乱挂清理力度,解决车辆乱停乱放和占道经商等问题,实现镇内街道宽敞明亮、秩序井然。

  (三)打造旅游品牌工程。四面城镇悠久的历史、厚重的人文、孕育着独特的辽金文化、蒙拓荒文化、闯关东文化。镇内有安州古城一座,四面古城是辽金时期千年古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1350年历史,具有丰富的历史沉淀,代表了古代塞外历史文化遗产。四面城镇查罕蒙古族特色文化街目前已初具规模,四面城镇查罕村蒙古族特色民族文化街内村民休闲文化广场建成后,为四面城镇旅游事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铺垫,古城至查罕旅游线路建设,同时结合环境整治,对沿途有古城风光,护城河风光,二道河风光,千米树洞风光,文化街风光,蒙古族特色小吃,等景观建设,开启古镇历史文化之旅,乡村之旅,变看半天、吃一顿看一天,住一宿,留住游客,同时,保护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留住了乡愁。

  三、发展文化产业

  (一)形成特色文化体系。建设查罕村蒙古族特色艺术文化街,修建民族特色文化墙、仿古铁艺大门、过水桥涵,安装太阳能路灯、文化广场、垂钓园。

  (二)打造农产品品牌效应。我镇与沈阳君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淘田农场洽谈了合作意向,准备设立有机农产品种植和养殖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互惠共赢合作模式,形成有机农产品品牌,带动我镇经济的健康发展。养殖基地设在小黑村,以有机养殖肉牛为主,逐渐向各种畜禽的有机养殖方向发展。可以辐射全镇养牛户约2100户,仅牛的养殖规模就可以达到4万余头。种植基地设在靠河村,利用村民的园田发展庭院有机蔬菜,逐步向有机种植各种小杂粮、经济作物和有机蔬菜等全面有机种植方向发展,靠河村现有农户将近508户,平均每户有园田地0.8亩左右,发展70%就可以有约 300亩的有机种植面积。全镇现有农户约6200户,园田地面积约5000亩,如果能够带动辐射30%的农户,就可以实现1500 余亩的有机种植。总计可实现有机种植面积约2000亩。

  四、发展养老产业

  (一)建设养生养老产业项目。健康养老养生产业是一个有着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以维护和促进人们身心健康为目标,涉及医疗服务、保健休闲、营养食品、康体健身、养老养生、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连的生产和服务领域。该产业涵盖面广、辐射力强,兼具智力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环保节能型产业之长,具有拉动内需增长、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生活质量等重要功能。四面城镇是我地最具幸福感城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发展健康养老养生产业其势已成、与时俱进。

  (二)加快养生养老产业体系建设。四面城镇有60周岁老年人6000多人,低保户528户,684人,分散供养人员158人。人口老龄化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新的阶段,为了解决留守老人的后顾之忧,度过一个祥和的晚年生活,让子女在外安心工作,我镇结合本地实际,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场所和社区养老服务场所,有条件可以争取上级资金和民间投资建设养老院

  五、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一)培育绿色经济发展载体。打造绿色标志,申请绿色酒、绿色西甜瓜、农家面健康食品,实施产地保护规模和利用。

  (二)坚持集约发展。走合作经营模式,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扩大经营范围和成果。

  (三)强化乡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屯屯设有偿服务卫生监督巡查员,负责本屯环境监督和清理不规范投放的垃圾工作;主要村级公路两侧实现绿化、亮化、美化,环境卫生可指派公安辅警常态化巡查并执法,对乱投放垃圾屡教不改者可适当处罚。全面完善六条河流河长制,开展河道垃圾清理工作,严厉打击非法采砂、非法占河违法行为,基本实现五清、三达标。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清理,加大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遏制秸秆焚烧,各村签订禁烧秸秆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逐渐引进高科技产业,达到秸秆无害化处理。

  六、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乡村住房位置,清理和拆除无人的闲置的村屯住房,使村屯整齐有致,亮化村荣村貌,村屯内硬化路面两侧修建水泥路边沟,保持排水通畅,搞好绿化,屯屯设有固定垃圾投放点,屯内有河流经过的,必须取消直排,养殖户必备排污粪池;持续保持农村安全用水。

  (二)完善乡村基础。配套完善乡村广场建设达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力度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完善道路乡级修建工程10.1公里,村级公路6.14公里,屯内道路50公里,通屯主路升级10公里。对村屯养殖进行规模管理,形成可持续循环产业链;加强耕地高标项目利用工程,使农田作用便于耕种、便于抗旱排涝、便于流转管理。

  七、发展社会事业

  (一)完善乡村教育设施。四面城镇现有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校园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中学部2501平方米,小学部3000平方米,食堂面积1920平方米,幼儿园面积1097平方米,现有中学生420人,小学700人,教职工人数114人。每年为上级重点学校输送20名重点学生,其余能够全部升入上级学校。教育配套设施每年上级部门都能为学校提供必要的物资。现在学校正在申请建宿舍楼,完善相应配套附属设备,需要建塑胶操场和美化绿化学校周边环境,需要完善环保节能供热设备,保障学校清洁卫生安全的供热环境。

  (二)加快发展乡村卫生事业。四面城镇中心卫生院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公立医院,占地面积2000㎡,现有职工15人,专业技术人员7人、其中执业医师2人,执业助理2人,执业护士2人。开设门诊部和住院部有内、外、妇、儿、中医科、医技科(B超、心电图、检验、DR),主要设备有多功能生化分析仪、B超、中频治疗仪、数字化DR等仪器,开设床位数20张。卫生院辖区内共有24所村级卫生室,其中标准化卫生室17所,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室15所。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登记管理,进行了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并发放健康教育资料;对确诊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进行登记     管理并建档,定期进行随访;对未建档的重型精神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并建立档案,建档率为90%;对06岁儿童进行系统管理;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同时进行高危筛查,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建立免疫门诊,安排专人负责儿童预防免疫接种工作,对辖区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每周为适龄儿童免费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做到及时准确,卡证册相符,接种率达95%,网络直报率100%;定期开展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好相应的管理。为辖区人民身体健康有了很大的保障。

  第五章、支撑条件与实施保障

  一、支撑条件

  (一)要素支撑。新时代有新的征程,对基层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勇于自我革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转职能、提效能,深化政务公开,加快构建亲情政商关系,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社会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和村两委干部开展强国学习,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实践活动,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积极深入基层查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对一切违法违规的行为都要坚决查处,对一切执法不公正不文明的现象都要坚决整治,对所有行政不作为的人员都要坚决追责,主动接受法律监督、监察监督和人民监督,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同时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作用。

  (二)项目支撑。一是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落实招商引资工作,改进招商方式,变单纯行政招商向全党招商、全民招商、全社会招商转变,变单一跑上联外招商向以资源招商、以商招商、以企招商转变,变传统经济招商向文化招商转变,变常规立足本地招商向国内招商、国际招商转变,不断拓宽招商视野和领域。要科学设计载体,扩大对外宣传,充分利用我镇闲置场地资源,腾巢引凤,引进工业企业项目;要借助国家重点文物古城遗址、查罕村蒙古族特色艺术文化街文化品牌资源,引进域外客商投资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等第三产业项目;要扩大我镇鲜花、西甜瓜、食用菌生产等产业资源,加快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项目,实现工业小镇向工业强镇的激情跨越。

  二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开展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稳定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畜牧业,处理好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构建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中。利用土地确权成果,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是努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加大对弱势群体关怀力度,涉及民生问题每年完成十件大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完善村容村貌、文化广场和文化图屋建设;继续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最后一公里建设项目工程。

  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着力抓好意识形态工作,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新时代辽宁精神,激发社会正能量。做好普法和信访维稳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人民调解进万家,化解矛盾在基层活动,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对违法活动打击力度,推进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加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等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强化应急救援和应急演练,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五是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组织保障。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县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部署,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环节,持续用力推进,努力提高基层党建质量,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四面城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二、实施保障

  (一)政策保障。一是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二是在村党支部设置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三会一课、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落实。

  (二)机制保障。完善镇村量化管理考核机制,加强镇村干部量化考核管理。严格镇、村干部行为规范,按照镇、村干部量化管理方案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工作督查力度,促进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开展。